魏国是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下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人才的战略作用最为突出的时代。各国之间相互敌对、合作,连年交战不再是什么稀奇事。在这样的时代,想要使本国利益最大化,就少不了有才能的人出谋划策,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达到空前的程度。由此思想文化的解放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百家争鸣,统治者愿意以高官厚禄来求一个贤才,各种文化思想在大地上冲击融合,造就了一段无比辉煌灿烂的历史。
有一个国家,在最开始也是十分重视人才,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他们本国流失,反倒是在远在千里外的异国发光发热。甚至于最后秦能统一天下,其基础有不少都是这些外来人才所奠定的。这个堪称“秦国最大外来人才基地”的国家就是魏国。
魏国真正建立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他们带着自己的人手脱离晋国,分别建立了魏国、赵国、韩国,史称“三家分晋”。周显王五年(前364),魏惠王从安邑迁都至大梁,此后魏国也称梁国。魏国在战国七雄中是实力极为强大的,尤其是在战国初年,这和统治者任用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文侯是在战国七雄中最先实行变法的。他积极改革政治,奖励军功和耕种,大力修建水利设施等,既发展政治也强大经济。尤其是积极任用吴起,实行军制改革,采取了武卒制,成功建立了当时十分先进的具有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所以南征北战,几乎就是无往不利。
除了吴起,还有李悝,他主持了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的秦献公,孝公、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李悝变法为蓝本。
魏文侯还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将儒学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功收取了大批士人的心,是后世帝王尊儒尊孔笼络知识阶级的开始。除此外还有乐羊、西门豹等能人辅佐,可谓是做到了真正的富国强兵。北上灭中山国,且对旁边虎视眈眈的赵国进行了打击,连败秦、齐、楚等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是当之无愧的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而魏文候本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很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是中国帝王的一个经典样本。
这段时期,魏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盛极必衰,此后大量人才就开始流失。
首先就是为魏国建立巨大功勋的吴起,魏武侯即位后对其逐渐冷淡,导致田文、公叔痤等权贵开始明目张胆的排挤吴起,吴起眼看情势不对,生怕有性命之忧,于是另谋高就,去投奔楚悼王。这一员大将的出走,对魏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吴起到了楚国后同样积极进行变法,使得长久以来作为“蛮夷之地”的楚国势力剧增,于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大败魏军。
除了吴起这个大将,还有孙膑这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为同门师兄弟,但是庞涓却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彼时庞涓已然是魏国的大将,孙膑前去投奔自己的师兄,但是庞涓却害怕孙膑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以酷刑挖去孙膑的膝盖骨,并将其囚禁。后来孙膑经历千辛万苦终于逃出,投奔齐国,并大展身手。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孙膑的计策大败魏军,庞涓也在战败后自刎,魏国又失一位将才。
如果说孙膑是魏国在无意识中失去的人才,那么商鞅可就真的是白送给秦国的了。魏国的重臣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也就是商鞅,甚至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十分恳切的求魏惠王接纳他的意见,但是骄傲自满魏惠王偏偏不听他的话,认为商鞅只不过是个没什么才能的毛头小子,于是就让商鞅轻而易举地离开了。
商鞅在本国无法施展才华,正巧又了解到了秦国向各地发出的《求贤令》,十分心动,于是,决定前往秦国。秦孝公很热情地接纳了他,在听完他的见地后任命他为大良造,主持整个秦国变法事宜。最终的结果我们都很熟悉,秦国势力大增一跃成为一方霸主。
此后秦惠文王的得力干将,纵横家张仪同样也是魏国人,同样也在秦国大放异彩。秦昭襄王拜相范睢,他同样也是从魏国出走,落魄来到秦国但却一飞冲天。这几个人在秦国统一天下的霸业中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他们,也许秦国的统一大业就会晚来不少。这些人各个都是惊才绝艳,但是魏国却任由他们离开,实在是不明智。
魏国本来在战国时期有着最好的开局,但最终被自己想来瞧不上的秦国灭亡。人才能在秦国施展抱负,对这些人才是幸事,对秦国也是。当然,假设就算这些人才有几个没能够来到秦国,但以秦国的长远战略思想,称霸只是时间问题。借用《大秦帝国》中的一句话吧:“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