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从宋神宗去世后汴京城内外发生的事,分析王安石变法是否得民心

作者:Marshall2022-01-10      来源:爱上历史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官员,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曾发动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这场在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变法,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结束。

王安石变法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形势,以至于从变法一开始,就遭到众多朝野人士的纷纷反对,就连大文豪苏轼、苏辙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王安石变法的对与错我们暂时不讨论,而是通过描述宋神宗去世后,北宋都城汴京内外发生的故事,王安石变法的是与非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当时已在西京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15年的司马光闻讯后,当即起身赶往京城汴京奔丧。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沿途官员和百姓得知司马光要去京城, “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人们甚至要求司马光“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老百姓们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司马光去了京城,就不要再回洛阳了,而是留在京城当宰相,以“活百姓”。

司马光到了汴京后,京城的老百姓们为了看一眼远道而归的司马光,纷纷爬到其宅院房屋顶上,或者爬到大树上,以至于“瓦碎枝折”。

这一切正是民心所向的确切表示,因为,老百姓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希望司马光能够纠正"新法”的种种弊端。

可是,司马光也害怕这种民心的凝聚又成为其他人攻击自己的借口,于是,他在参加完宋神宗的葬礼后,立即回到洛阳。

由于继位的宋哲宗年幼,其祖母太皇太后高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高太后把朝廷的诏书送至洛阳,重新对司马光委以重任,司马光才又回到了汴京。

高太后召见司马光,询问当下的治国思路,司马光直接回答:“开言路。”

于是,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诏广开言路,准许所有臣民实事求是地直言朝政得失、百姓疾苦。

京城里百姓的意见书可以直接投到京城指定的地点,外地官员、百姓的意见书可交给当地驻军,由官方驿站快马加鞭送达京城。

一时间, “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这就是当时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王安石主政时期的“一言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光以自己年老体衰而请辞,高太后不准,反而下诏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司马光主政后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

北方的契丹辽国听说司马光重新入相,立即下令边境所有官吏: “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王安石急于求利而失民心,司马光重新入主朝廷后,民心再次得到凝聚,而令契丹人不敢轻易寻衅。

只可惜的是,此时的司马光已经67岁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当司马光的灵柩运回家乡夏县(今山西夏县)时,沿途自发哭送的民众成千上万,甚至还有数万民众从外地赶来为司马光送葬。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很多民众将司马光的画像“请”到家中,京师画工甚至因为售卖司马光画像而发了一笔小财。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强盛,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是为了大宋王朝的稳定,两者孰是孰非,读到最后的你,该是如何理解的呢?

宋神宗 王安石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下一个: 为了在权力角逐中自保,杨信装了十年的哑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