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续书中,贾芸被塑造成参与贩卖王熙凤女儿巧姐的“奸兄”,这一设定引发了红学界与读者群体的激烈争议。通过梳理前八十回文本、脂砚斋批语及曹雪芹创作意图,可发现续书对贾芸形象的颠覆性改写存在逻辑断裂,而原著暗线中贾芸实为巧姐的救赎者。
一、续书中的“贾芸卖巧姐”:动机与逻辑的双重崩塌
在高鹗续写的第一百一十八回中,贾芸与贾环、王仁合谋将巧姐卖给外藩为妾,其动机被归结为三点:
经济困境:贾府败落后,贾芸陷入赌博与债务危机,需通过贩卖亲属获取钱财。
凤姐的“刻薄”:续书暗示凤姐曾对贾芸施压,导致其怀恨在心。
人物性格异化:贾芸被描绘为道德沦丧之徒,与前八十回的“伶俐乖觉”形成割裂。
然而,这些设定均缺乏文本支撑:
经济动机的虚假性:前八十回中,贾芸通过送冰片、麝香谋得大观园植树工程后,已摆脱贫困,并与小红定情,生活趋于稳定。脂砚斋批语更称其“有志气”“孝子可敬”,暗示其不会因短期困境背弃道德。
凤姐与贾芸的关系:凤姐虽精明,但对贾芸的提携出于家族管理需要,且贾芸始终对凤姐心存感激。第二十四回中,贾芸因贾琏“当家不做主”转而求凤姐,并称“婶子错爱了我”,体现其知恩图报的性格。
人物性格的断裂:曹雪芹笔下的贾芸具有“金盆虽破分两在”的品格,其与小红的爱情线更凸显其重情义的一面。续书将其与贾环、王仁等猥琐小人并列,违背了原著“草蛇灰线”的伏笔设计。
二、原著线索中的贾芸:从“求利者”到“救赎者”
前八十回中,曹雪芹通过多重线索暗示贾芸的正面形象:
脂砚斋批语的权威背书:庚辰本第二十四回批语明确指出,贾芸“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并赞其“素日行止,是金盆虽破分两在也”。脂砚斋作为看过全本的批书人,其评价具有决定性参考价值。
与刘姥姥的平行结构:贾芸与刘姥姥均属贾府边缘人物,但通过“知恩图报”实现自我救赎。刘姥姥因凤姐的二十两银子救济,最终救出巧姐;贾芸受凤姐提携之恩,在贾府败落后理应成为另一位救赎者。
与小红的爱情线隐喻:贾芸与小红通过手帕传情,暗合“木石前盟”的纯真本质。小红后来成为凤姐身边得力助手,其与贾芸的结合象征底层人物的崛起,与贾府的腐朽形成对比。
三、“奸兄”身份的真正指向:贾芹与贾蓉的嫌疑
若排除贾芸,续书中的“奸兄”更可能指向以下人物:
贾芹:第五十三回中,贾珍痛斥贾芹“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并剥夺其管理家庙的权力。贾芹曾因凤姐提携获得差事,但品行恶劣,具备“忘恩负义”的动机。
贾蓉:作为巧姐的堂兄,贾蓉与凤姐关系复杂。他曾调戏尤二姐、怂恿贾琏偷娶,被脂砚斋批为“无耻恶赖”。贾府败落后,贾蓉因五品龙禁尉虚职被夺,可能因报复心理加害巧姐。
李纨与贾兰的隐性批判:刘心武根据《晚韶华》曲词推断,李纨在贾府败落后拒绝营救巧姐,其子贾兰更设下骗局,导致巧姐险些沦落青楼。这一情节虽未明写,但符合曹雪芹对李纨“阴骘积儿孙”的批判。
四、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因果报应与人性救赎
从第五回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可知,曹雪芹通过“留余庆”的因果链设计,强调善恶有报的主题。刘姥姥与贾芸作为“受恩者”,其救赎行为是对凤姐“机关算尽”的讽刺性反拨。若将贾芸塑造成加害者,不仅破坏了这一主题的完整性,更使原著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剧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