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乌台诗案:苏轼命悬一线时的援手

作者:Marshall2025-04-17      来源:爱上历史

在北宋文坛,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诗词文章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天空。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乌台诗案便是他人生中的一场巨大风暴,差点将他吞噬。在这场生死危机中,有几位关键人物挺身而出,成为苏轼的救命恩人。

政敌援手:王安石与章惇的意外之举

乌台诗案爆发于元丰二年(1079 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至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苏轼被捕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势,朝中许多大臣明哲保身,不敢为他说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轼的两位政敌王安石和章惇却在这时伸出了援手。王安石虽然已经退隐,但宋神宗给了他特殊奏事权。他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深知苏轼虽然恃才自傲,但操守严明,光明磊落,是个君子。于是,王安石给神宗写了一封信,信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话是:“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神宗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章惇同样是苏轼一生的“冤家朋友”,在乌台诗案中,他也毅然站出来为苏轼说话。当时,王珪嫉妒苏轼的才华,想趁机要了苏轼的命,他时不时就上纲上线,对神宗吐槽:“陛下飞龙在天,苏轼岂能不知,他寻找地下之蛰龙,肯定有不臣之心。”章惇立刻站出来驳斥王珪:“龙又不是皇帝的专属,人臣也能称龙。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呢,也没见刘备急眼呀!”他的这番话,有力地回击了王珪的无端指责,为苏轼的辩护增添了一份力量。

亲情护佑:苏辙的舍身相救

在苏轼陷入绝境时,他的弟弟苏辙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苏辙与苏轼兄弟情深,他深知哥哥的才华和为人,不愿看到哥哥蒙受不白之冤。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

他在奏疏中言辞恳切,写道:“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不胜手足之情,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这份饱含深情的奏疏,充分体现了苏辙对哥哥的关爱和舍身相救的决心。

太后求情:曹太后的仁德之举

除了王安石、章惇和苏辙,重量级人物曹太后也向宋神宗为苏轼求情。曹太后深知苏轼的才华和声望,她认为苏轼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若因诗案而被处死,将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她以仁德之心,向神宗进言,希望神宗能够网开一面,饶苏轼一命。

曹太后的求情在神宗心中也有着一定的分量。神宗虽然对苏轼的诗文有所不满,但在众多人的劝说下,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案件。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努力下,宋神宗免了苏轼一死,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也正是这场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王安石、章惇作为苏轼的政敌,能够摒弃前嫌,为苏轼仗义执言;苏辙作为苏轼的弟弟,不惜舍弃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曹太后以仁德之心,为苏轼求情。这些人的善举,不仅拯救了苏轼的生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依然存在着正义和善良的力量。而苏轼在经历了这场磨难后,也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