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推背图》全图全文解析是什么样的?《推背图》一共多少版本?

作者:时间轴2020-07-23      来源:爱上历史

导读:《推背图》全图全文解析是什么样的?《推背图》一共多少版本?最近这个很多人对这个推背图非常的感兴趣了啊,但是又看不懂这个推背图,那么就有人一直在求这个推背图的全文解析了,那么这个推背图的全文解析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一、推背图的版本粗考

目前流传的版本有6种,香港王亭之先生比较过的《推背图》:一、彩绘明抄本,台湾中央研究院藏;二、明钞本(无图),台湾中央图书馆藏;三、明钞本。芝加哥大学藏;四、清初潘氏八喜楼钞本,台湾中央图书棺藏;五、清末石印本。芝加哥大学藏;六、金批本(据称八国联军之乱时,由清宫流出)。

金批本是民国四年(1916年)才公开出版的,传说中的流转线路图是:明末清初金圣叹批注--乾隆年间收入皇宫--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流出皇宫辗转欧洲--爱国华侨识宝回购--回国。这个版本是现在最流行的。至于潘氏八喜楼钞本,虽然出现时间不是最早,但是流传有序,所以被认为最可靠。其实,出现过的推背图版本还不止这些,推背图从五代开始名扬天下,每到朝代末期,社会动荡,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推背图。这些版本各不相同,有些还差异巨大,让我们现代人看的眼花缭乱。

因为宋人记载就认为此书不是唐书依据不足。潘氏八喜楼钞本有个序言,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为此书给唐太宗的上表,此书实际上是唐太宗下令二人推断未来写就的。这样的预言书,历来都是统治者的最高机密。因为我们所有的皇帝都宣称是天授皇权,每个朝代的法统都来自于天命。袁李二人是当时公认的术数大师,也就是可以推算天命的人,他们所写的千年预言书,里面出现了多个朝代的更迭,这样的书流传开可是会动摇国本的。

所以,书成后献给唐太宗就一定是秘不示人。另外有个问题,就是有唐一代不见此书的踪迹,哪代皇帝都没提过这书,这如何解释?我有个大胆的推断。唐太宗此人胸襟宽阔,所以才会有推背图出现,他也是书法大家,文化素质很高,他临终时要求陪葬了一大批心爱之物,主要是书籍和书帖,最有名的是兰亭序。史书未记载陪葬了何书,但记载了兰亭序,这是中国书法的巅峰,王羲之所书。我推测,推背图此书就是陪葬物,后世的唐人应无人见过。

唐末先是军阀温滔后是黄巢起义大军盗掘了唐太宗陵墓,发现里面各书保存完好,墨迹如新,兰亭序就落在了不知谁手上,从此以后就消失无踪了。顺便说说,黄巢起义军虽说是农民起义军,黄巢本人可是地道文人,他写的那首菊花诗老实说相当有水平,他可是识货的。

所以,推背图就出土了。当时已是大唐末日,谁都知道大唐快完蛋了,那么谁能上位呢?最方便快捷的,当然是看看天命,但是这书充斥着字谜、画谜,不容易解读,于是这书一定在军内广泛流传,供大家研读。各路军阀很迅速的垮台,五代十国开始,这是动荡的年代,中华大地上出现多个国家,每个皇帝也都当不长久,全天下的人都想知道未来到底如何,于是这书迅速在民间传开,宋初时就到了宋人所说家家户户都有的程度。

而且,此书流传如此之广,五代距离唐时间并不久远,当时的人会不知道作者和缘由?而且前面说过,这书的序是袁、李的上表,托名所着之人不仅要编造个上表出来,还要编的像,骗过五代时的千家万户,其中不少人还是文人,能骗过全天下的人这种可能性不高。这与黄帝内经之类的书也是不同的,黄帝内经成书时距离黄帝至少有1000年了,其实当时的人多半都知道这书是托名所着。当然,大家可以说这都是我的推测,可是认为这书是五代时书的观点也是推测,没有实物证明的。既然都是推测,当然应该选取最合理的那一个。

虽然经常有人说历史找不到真相,我认为这是虚无主义的说法。也许10年后我们不知道真相,50年后还是不知道,但是100年、1000年后呢?尽管许多皇帝为了名声篡改史书,大肆掩盖,但是今天的我们,比前人知道的真相还是要多得多的。例如尚书,这个千古第一伪书,今天的我们就比明代学者了解的多。不仅因为清代学者的考据让我们更清楚了真相,各项考古发现也极大地帮助了我们。

上一个: 推背图最后一象讲述了什么?推背图第六十象 癸亥

下一个: 千古奇书《推背图》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推背图内容介绍

推背图
 《推背图》起源于我国唐朝太宗皇帝时期,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是当时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作,以推算大唐当时的国运。   推背图一共有60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第六十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象预言,从大唐气数(第2象)开始,一直预言到了世界大同(第59象),而且每象相接,决无次序错乱。   推背图如何得名:某日李淳风观天象,得知武后(即武则天)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谁知竟推算到唐朝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在身后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 还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叙述,故《推背图》由此而得名。
时间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