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大脑能有一个好的状态,能够在工作时全力运转,保持最高的成效和产出。
但大多数时候总是事与愿违。你一定经历过这些情景:
总觉得脑子里装满了东西,一片沉重,没有多余的空间容纳新东西;
思考问题时,大脑仿佛锈住了,运转艰涩,很简单的事情都要想半天;
明明没干什么,却老是感到疲惫不堪,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干……
是因为老了吗?是因为工作太忙了吗?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能够很好地保养大脑,从而令它一直工作在一个不良的状态下。
在这种状态下,每一次的运转,对大脑都是一种损耗,也会严重降低我们思考、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那么,如何保养大脑呢?怎么样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呢?
我在思维之熵中讲过:大脑的本质,是一个输入→处理→输出的机器。它会不断地把外界的信息摄入到体内,进行加工处理,再转化成有效的、结构化的成果和产出。
也就是说:把无序的信息,通过链接、整合,组织成有序的思考成果。
这就是一个消耗能量、进行“熵减”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什么呢?包括一连串彼此依存的操作步骤,比如:注意,理解,记忆,加工,编码,储存,调用……这些步骤加在一起,就叫做“认知处理”。
为这个过程提供基础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大脑的“认知资源”。
而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同一段时间内,已经被占用的资源,是没有办法腾出来给别的任务使用的。
我们可以用电脑来打一个比方:认知资源就像大脑的内存。后台的任务堆积得越多,能够使用的“可用内存”就越少。这样,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任务时,就有可能导致大脑“死机”——也就是感到疲惫不堪,“脑子转不动”。
更具体的阐述,可以参看:为什么每天都那么累?
也就是说:大脑“高效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前台和后台资源的竞争。
举个例子:如果你长期占用着70%的后台资源,那就相当于什么呢?你遇到任何问题,都最多只能拿出30%的脑力去思考和解决——这当然是非常低效的。
所以,许多做事情、思考问题非常高效的人,是因为他们天生很聪明吗?其实也不是。很关键的一点是:
他们能够自如地“掌控”大脑的资源调配,为当下所需要的任务,分配与集中足够的资源来解决它。
那么,如何避免后台任务的堆积呢?有哪些常见的、容易侵占我们认知资源的因素呢?
我把常见的因素分成5类。
可以看一看,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也陷入了这5个误区。
一、贪多求快
很多人总会有一个误区,认为高效的人就是能够一心多用,同时处理很多不同的事情。
但其实这是不对的。真正的高效,绝不是追求“快”和“多”,而是能够“慢下来”,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只做一件事情。
为什么?因为大脑的工作台是非常非常窄的:并没有人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事情”,他所做的只是在这些事情之间,来回切换而已。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大脑有两种加工信息的方式,自动化加工和主动加工。唯一能够“同时进行”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主动加工的同时,处理另一件自动化加工的任务:比如走路、重复抄写、听纯音乐、组装物品等不需要“过脑子”的事情。
任何需要主动加工的任务,都不可能同时进行,否则就会产生切换。
一旦产生切换会怎么样呢?就会导致一些信息被“挤压”成碎片,堆积在大脑的后台中,从而造成认知资源的堵塞,使得大脑更加“无序”。
举个例子:假设你一边读一份材料,一边写一份报告,两件事情并不相关。那么,当你从“读材料”切换到“写报告”的状态时,大脑实际上做了什么呢?
它需要经历这么三个步骤:
退出“读材料”的状态,把已经理解、记住的信息编码储存进记忆里,并把来不及记住的信息从缓存区中删除掉;
激活注意力网络中的定向和控制系统,把注意力转移到写报告上面;
从记忆中调取上一次“写报告”的状态,把所需的信息写入缓存区,并让大脑准备好进入新的工作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频繁地在长时记忆和缓存区之间来回读写,把信息清理出去,重新写入新的信息。那么,那些还来不及被大脑好好保存起来的信息,就会被挤碎,成为“碎片记忆”。
碎片记忆是什么样的呢?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记得自己读过某本书,但就是想不起来书里讲了什么;
明明对某个信息有印象,但用的时候就是死活回想不起来;
明明三令五申提醒过要注意某个细节,但落实的时候就是会忘掉……
出现这些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记忆力衰退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去处理它们、记住它们,使得它们成为了碎片记忆,漂流在大脑的角落里,难以被唤起和连接。
这就是一个“无序”的状态。正是它,使得我们脑子里一片混沌,难以变成有效的产出。
进一步,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加速。我们不断地在追求“快”。这样一来,很多东西都会变得囫囵吞枣。我们还没有真正去理解、消化,就不得不把它抛诸脑后,去接收新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碎片记忆的不断增长和累积,从而让大脑变得更加无序。
那么,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呢?
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慢下来,设定阶段性的边界。
简单来说:不要频繁地、反复地切换任务,而是先设定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心无旁骛地把这个小目标达成之后,再转换注意力,休息一下。
这样做的本质,就在于:把这项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全部打包、压缩,处理好,存入记忆里面,不让一片碎片留在外面,然后再去干别的事情。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
读书、学习,不要急着赶进度,读到一个令你有感触的地方,不妨在心里咀嚼一下,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让大脑把它转化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块。
处理工作和任务时,不要一味贪多求快,而是在做完一个小的阶段后,暂停一下,先做一个小的回顾和复盘,考虑一下未来的安排,再去执行。
记住:真正的高效,绝不是“快”,而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情,集中最优势的资源把它解决掉。
慢慢来,才比较快。
二、干扰打断
如果说贪多求快,是一种主动的“信息无序化”;那么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打断,就是一种被动的“信息碎片化”。
这可以说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隐形杀手”。
据美国Basex公司的测算:一名普通职员每天在工作中,平均会被打断70次。这至少会造成2.1小时被浪费在“切换”的过程中。
这些打断,可能来自上级,来自同事,来自客户,来自QQ、微信、邮件、新消息……我们的时间被无休止地切割、细化,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我们被迫在多个不同的事务之间来回切换,让我们的注意力“疲于奔命”。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切换”,难以再把注意力投注在某样事物之上。
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将会习惯碎片化地去理解世界,思考问题,接收信息,任由这些碎片在大脑的后台堆积,而难以把它们整合成体系化的整体。
如同我在以前文章里所说的: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其实都是对大脑的一种训练。
你想要什么,就做什么;反过来,你不想要什么,就别做什么。
所以,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我需要处理高强度的工作时,我一定会隔绝一切外界的信息和打扰,包括家人在内,全心全意投注在工作上。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能集中优势资源,用最宽裕的脑力来解决问题。
当然,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毕竟在工作中,我们很难完全隔绝一切干扰。
那么,可以考虑尽量养成这两个习惯:
1.化同步为异步
当你开始工作时,关掉微信,静音掉手机,尽量屏蔽掉外界干扰。不要急着去回复信息,而是专注在工作上,每1个小时,起来休息一次、活动一下,集中处理之前的消息。随后,再开启一个新的循环。以此类推。
不妨告知需要跟你紧密联系的人,让他们理解并尊重你的工作习惯。比如:
不要开启碎片式的对话,而是把需要我处理的信息,写在同一条里,一次性写清楚,注意好结构、逻辑,发出来。
告诉他们:你会在某几个固定的时间点,检查所有信息,并一次性彻底回复。
需要同步讨论问题,请事先约好时间,不要突然来找。
除非有极其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刻得到回复,否则尽量避免电话。
2.留出独处时间
每天拨出一段时间,可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试着有意识地放下手头的事情,暂时关闭信息的输入,摒弃外界的打扰,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内部,让自己跟自己独处。
在这段时间里,用来思考一些对你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比如长远的职业规划,对未来的预期和打算,家庭的安排,财务的筹划……等等。
让你能够不被打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来探讨和处理这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