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的风云变幻中,李景隆作为勋贵子弟与靖难之役的关键人物,其人生轨迹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这位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既承载着家族荣耀,又因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
一、勋贵出身与早期经历
李景隆,小字九江,出生于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是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曹国公。李景隆自幼生长在富贵之家,喜读兵书,通晓典故,且长相英俊伟岸,举止雍容华贵,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继承父亲爵位,袭爵曹国公。此后,他多次奉旨出京练军,足迹遍布湖广、陕西、河南等地,还曾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能力,也让他在军中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威望。他掌管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成为明朝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人物。
二、靖难之役中的表现
建文帝即位后,面对各地藩王势力的不断壮大,决定采取削藩政策。这一政策引发了燕王朱棣的不满,他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战役中,李景隆被建文帝委以重任,拜为大将军,率领朝廷军队征讨朱棣。
然而,李景隆在军事上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他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等地与燕军交战,均以失败告终,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朱棣曾评价他“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即军纪不明、士卒不耐寒、不量险易而深入、寡谋而骄、刚愎自用。在战场上,李景隆的指挥荒唐可笑,屡屡错失战机,甚至因嫉妒而阻止部下瞿能攻打北平张掖门,导致功败垂成。
三、开城迎降与新朝功臣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此时,李景隆非但没有坚守城池,反而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致使南京失守,建文帝不知所终。这一行为直接葬送了建文朝廷,也让他背负上了“叛徒”的骂名。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称帝后,对李景隆极为看重。他封李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并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朱棣称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这一封赏引起了靖难功臣们的不满,他们认为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屡战屡败,不应得到如此高的赏赐。
四、晚年结局与历史评价
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周王朱橚揭发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等也弹劾他“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随后,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与其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明成祖朱棣下诏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不久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又弹劾他“在家中接受守门人跪地通报姓名,如同君臣之礼一般,大逆不道”。最终,明成祖褫夺其爵位,他与弟弟李增枝、妻儿等数十名家人一起被软禁家中,并被抄家。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不死,直到永乐末年逝世。
对于李景隆的历史评价,后世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个“草包将军”,不通军事,在靖难之役中屡战屡败,导致朝廷军队覆灭数百万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朱棣的“内应”,在关键时刻开城迎降,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了“首功”。然而,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李景隆的人生都已成为明朝历史的一部分,他的故事也警示着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与背叛、能力与机遇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