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其政变的动机是什么?1927年,冯玉祥追随蒋介石清共,这是冯玉祥与中共关系最为暗淡的时期。究其原因,朱锡城认为当时冯只是一个初步的民主主义者,政治思想尚未超越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政治实践仍在革命与改良之间游移”,因此,他最终与中共酿成分裂,其理至然。沈谦芳认为,革命理论原则性的分歧是冯参加反共的主观原因,冯的联共是实用主义的“联合”,当他认为“联合”的实用性质变小或是对他构成威胁时,他就转而“压制”和“反对”了。郭绪印则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冯追随蒋介石“清共”的原因。还有的学者从冯的阶级性质,寻找他反共的阶级根源。中原大战后,冯又逐渐与中共重新合作,对冯第二次同中共合作的基础,邹孟贤指出三点,即:一是冯接受了过去的教训,认为如果要寻找个人的出路,只有同中共合作;二是蒋对冯一直压制;三是中共对冯的主动帮助。郭绪印认为,一方面,失去实力地位是冯重新联共的“催化剂”;另一方面,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也促使冯重新联共。朱锡城强调冯再度与中共合作的主题是抗日。丘权政著文考察了察哈尔抗日前三年间冯与中共关系的演化过程,着重强调了中共对冯帮助的作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其政变的动机,史学界分歧较大。高德福、张洪祥、薛立顿等人认为,冯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是冯与吴佩孚关系的恶化,冯的动机“只着眼于打倒某一军阀,而不是从根本上结束军阀统治。”薛立顿、蔡静仪还指出了日本在这次政变中的作用。简又文、陈森甫以及高兴亚的女儿高敦复则强调“冯的政变是在孙中山的直接影响下进行的”,简又文并且还列举11条论据,反驳日本在这次政变中起了巨大作用的观点。王宗华、金葆华、赵晓天等人认为,冯、吴交恶和革命思想对冯的影响,是冯发动政变的两大原因。张连红通过对冯、孙关系的详细考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冯发动北京政变受孙中山国民党影响较小的观点。
关于北京政变的性质,简又文、陈森甫等基本上沿袭冯玉祥自己的说法,认为这次政变是一场“首都革命”。国内学者经过讨论后意见渐趋一致,谢本书认为“不能把北京政变与军阀混战、军阀政权的更迭完全混同起来,当然这也不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更不可能铲除封建军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王宗华、赵晓天在考察了冯玉祥在这次政变中提出的主张和采取的行动后认为,冯的政变既有倾向国民革命采取积极行动的一面,也有软弱动摇和持有改良主张的一面,因而得出这是一次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改良性质的军事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