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资料小编带来的文章。
“八旗”曾经是女真一族标志性的兵制,这种兵制结构有其独特的区域优越性,在提升综合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清军入关后,曾经战功赫赫的八旗军,在晚清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总的来说,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弱,可是,虽然说他们战败了,但历史证明,他们也绝不是孬种。
“八旗”服饰及军旗
那么,什么是“八旗军”?晚清的八旗军究竟遭遇了什么?为什么会不堪一击……想要了解这些细枝末节,我们还得知道“八旗”的来历。
曾经的“八旗军”,辉煌建功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八旗里面既包括了军队,也包括了普通百姓。八旗中的基本单位叫牛录,每个牛录300人。牛录是军政合一的机构,牛录额真平时负责管理本牛录的生产、生活事务,战时组织出征作战。牛录的上级单位叫甲喇,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每个甲喇1500人。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每个固山7500人。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最初设黄、白、红、蓝4色旗(黄—代表土:白—代表水;红—代表日;蓝代表天)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耕猎,而且他们属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使得八旗军有着极强的战斗力。
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整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整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禇英统领;
整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整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整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整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整、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整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其实这种组织架构,跟现在的民兵组织有点类似。闲时躬耕,战时为兵,这让我想起了隋唐时期的“府兵制”。这种制度是古代兵制形式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这种制度可追溯至西魏时期,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
所以,可不要小觑了八旗制度。八旗军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在社会生产方面带来了突出的成绩。
清朝的八旗制度比较特殊,它按照种族划分为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八旗,然后统一由八旗都统衙门统管,统兵权和发兵权完全由中央(皇帝)掌握。三支八旗阵营然后可再进行细分。分别有拱卫京畿的禁卫兵,下面的建制更为复杂多元,有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还有镇守在地方上省城和重点城市的八旗驻防兵等。
特殊的兵制结构,不但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加强了女真内部的综合实力,所以八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清军入关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
努尔哈赤死后,公元1644年,这支强大的八旗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一路杀入中原,最后一举灭了明朝残余势力,直至夺得大明江山。而且相对于明军,八旗军有两个显著优势:
第一,技术装备完胜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元气大伤,后金军的胜利,此战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这是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经历这次洗礼,清军在冷兵器制造技术上突飞猛进,在辽东地区还形成了一个专门打造冷兵器的专业兵工厂。
第二,八旗军相对于明军气贯长虹。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在后金大军的气势上,有万夫不当之勇,那时候的游牧民族擅长铁骑,加上明军火器的落后、吏治的腐败,八旗的的士气正值旺盛,所以,明军只能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