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伊拉斯谟的国籍之辨:人文主义巨匠的欧洲身份认同

作者:Marshall2025-09-03      来源:爱上历史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作为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其身份归属问题常因历史语境与现代国家概念的差异引发争议。尽管他一生游历德意志、英格兰、意大利、瑞士等多国,并与马丁·路德等德国改革家深度互动,但根据权威史料与学术共识,伊拉斯谟的国籍应明确归属荷兰,其“德国关联”更多源于学术活动与时代背景的重叠,而非国籍本身。

一、生卒地与家庭背景:荷兰鹿特丹的文明印记

伊拉斯谟于1466年10月27日(部分文献记载为1469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父亲罗杰·杰拉德(Roger Gerard)是当地神父,母亲为医生之女。尽管其私生子身份使其童年饱受争议,但鹿特丹作为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为他提供了多元思想交融的土壤。1486年,监护人将其送入鹿特丹附近的修院,尽管他厌恶修道院生活,但这段经历奠定其古典文学基础。12岁时,他已精通拉丁语与希腊语,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学术天赋。

鹿特丹的地理与文化属性至关重要。作为尼德兰联邦的一部分,该地区在16世纪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荷兰王国”,但已具备独立的政治与文化认同。伊拉斯谟在自传中明确以“鹿特丹人”(Rotterdamensis)自居,其代表作《愚人颂》扉页亦标注“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著”,这种身份标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强烈的属地象征意义。

二、学术轨迹:跨国流动中的身份建构

伊拉斯谟的学术生涯呈现典型的“欧洲学者”特征,其足迹遍及欧洲主要文化中心,但核心活动始终围绕尼德兰与英格兰展开:

英格兰时期(1499-1514):1499年,他首次访问英国,结识托马斯·莫尔、约翰·科利特等人文主义者,并在牛津大学深造希腊文。1509年,他暂居莫尔家中完成《愚人颂》,该书以讽刺文体批判教会腐败,出版后迅速风靡欧洲,被译成多种语言。

意大利时期(1506-1509):在帕多瓦大学与都灵大学,他系统研究希腊文新约手稿,并于1509年获都灵大学神学博士学位。这段经历使其成为首位系统校勘希腊文《新约》的学者,其编订的《诺瓦 Testamentum》为后世《钦定版圣经》奠定基础。

德意志关联(1514-1521):1514年,他移居比利时鲁汶新学院,期间与马丁·路德通信,并翻译路德德文著作。1517年宗教改革爆发后,他虽同情路德对教会腐败的批判,但拒绝支持其“唯信称义”教义,认为改革应通过学术与道德重构实现,而非分裂教会。1521年,他因批判路德《论意志的捆绑》引发论战,双方分歧公开化。

尽管伊拉斯谟在德意志活动频繁,但其学术身份始终以“尼德兰学者”为核心。例如,他在鲁汶期间坚持使用荷兰语与拉丁语写作,拒绝完全德意志化;其希腊文新约编订工作亦在瑞士巴塞尔完成,而非德意志境内。

三、国籍争议的根源:现代国家概念的历史投射

伊拉斯谟被误认为“德国人”的现象,主要源于以下历史语境:

神圣罗马帝国的地理覆盖:16世纪尼德兰属神圣罗马帝国辖地,但帝国实行松散联邦制,各邦享有高度自治权。荷兰作为帝国边缘地区,其文化与政治独立性远超德意志核心区(如普鲁士、巴伐利亚)。

宗教改革的德意志中心论:后世史家常将宗教改革视为“德意志民族运动”,伊拉斯谟因与路德互动被纳入这一叙事框架。然而,他本人明确反对将改革局限于民族或地域,主张“全欧洲的道德革新”。

现代国家边界的追溯性应用:19世纪德国统一后,部分学者试图通过重构历史人物身份强化民族认同,将伊拉斯谟纳入“德意志文化圈”。但这一解读忽视其荷兰背景与泛欧洲主义立场。

四、身份认同的实质:超越国籍的人文主义精神

伊拉斯谟的真正遗产在于其“欧洲公民”理念。他反对战争与教派冲突,主张通过教育实现道德重构,其著作《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与《论自由意志》均以“全人类”为受众。1536年,他逝世于瑞士巴塞尔,葬礼上友人以《约伯记》典故悼念:“他虽生于鹿特丹,却属于整个欧洲。”这种评价精准概括其身份本质——他是一位以学术与思想超越地域限制的人文主义者,而非任何单一国家的代表。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楚平王为何诛杀伍子胥全家:一场因权力与欲望引发的家族血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