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明朝“三杨”:四朝元老共铸“仁宣之治”的传奇内阁

作者:Marshall2025-07-14      来源:爱上历史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永乐至正统年间(1403-1449)的“三杨内阁”堪称政治史上的璀璨明珠。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南方士大夫组成的内阁团队,以四朝辅政的资历、文治武功的才能与清廉自守的品格,不仅开创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更将内阁制度推向了权力巅峰,成为后世评价明代贤相的标杆。

一、三杨其人:从寒门学子到台阁重臣

杨士奇(1365-1444),江西泰和人,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后改姓罗,后复归本姓。建文元年(1399)以布衣身份入翰林院,因学行出众被朱棣选入内阁。他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首辅二十一年。其政治生涯以“识人善任”著称,所荐人才如于谦、周忱等皆成栋梁。

杨荣(1371-1440),福建建安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靖难之役后迎附朱棣,因“警敏通达、善察言观色”被选入内阁。他随朱棣五次北征,掌管机密文书,著有《后北征记》记录军事战略。仁宗时晋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宣宗时首赞御驾亲征汉王之乱,被比作唐代贤相姚崇。

杨溥(1372-1446),湖广石首人,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因侍奉太子朱高炽被卷入夺嫡之争,永乐十二年(1414)蒙冤入狱十年。狱中“刑期变学期”,研读儒家经典,坚信“朱高炽必继位”。仁宗即位后,他连升四级入内阁,执掌弘文阁收集民情。正统五年(1440)任首辅,以“清廉谨慎”闻名,曾因精简机构主动罢免独子官职。

二、三杨辅政:从权力博弈到制度革新

1. 皇位争夺中的政治定力

三杨的政治生涯始于靖难之役后的权力真空期。杨士奇坚定支持朱高炽为太子,在“二杨”(杨荣、杨溥)因侍奉太子遭朱高煦构陷时,他凭借与朱棣的师友之谊力保太子地位。杨溥狱中十年,以“沉静坚毅”赢得朱棣认可,最终促成“好圣孙”(朱瞻基)说法的流传,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2. 内阁制度的权力跃升

三杨内阁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内阁从“皇帝秘书处”向“辅政中枢”转型。永乐年间,内阁仅负责起草诏令;至仁宣时期,三杨以大学士身份“票拟”奏章,直接参与决策。宣德三年(1428),宣宗特赐杨士奇“银印护玺”,赋予其“代天子批红”的权力,标志着内阁开始具备丞相职能。

3. 文治武功的平衡之道

三杨辅政期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

经济:杨士奇力主“减官田、理冤滞、汰工役”,使民户从永乐末年的600万增至正统年间的900万;

军事:杨荣策划“五次北征”巩固边防,杨溥推行“茶马互市”稳定西北;

文化:三杨开创“台阁体”诗文,虽被批评为“歌功颂德”,但客观上统一了官方文学标准,其主编的《明实录》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核心史料。

三、三杨之治:盛世背后的政治智慧

1. 权力制衡的艺术

三杨虽同为南方士大夫,却形成互补格局:杨士奇“有相才”,主政务;杨荣“有相业”,擅军事;杨溥“有相度”,重律己。这种分工避免了权力集中,如正统初年,杨溥常以“循墙而行”的谨慎姿态制衡杨荣的激进改革,维护了内阁稳定。

2. 清廉自守的示范效应

三杨均以“不蓄私财”著称:杨士奇临终前“家无余财”,仅藏有学生所赠端砚;杨荣虽食三禄(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却将俸禄用于修缮学宫;杨溥更因“削职为民”独子,被时人誉为“百官楷模”。这种作风与同时期王振等宦官的贪腐形成鲜明对比。

3. 人才选拔的远见卓识

三杨内阁以“唯才是举”打破门第限制:杨士奇推荐寒门子弟于谦为兵部侍郎,杨荣破格提拔商人之子况钟为苏州知府,杨溥力排众议任用“倔强”的范理为江陵县令。这些举措为明朝中后期培养了大量干才,如于谦后来主持北京保卫战,范理则以“清廉如水”载入《明史·循吏传》。

四、历史回响:三杨的遗产与争议

三杨内阁的辉煌并未延续太久。正统七年(1442),杨荣去世;正统九年(1444),杨士奇病逝;正统十一年(1446),杨溥卒于任上。随着“三杨”离世,王振等宦官逐渐掌权,最终引发“土木堡之变”。后世对三杨的评价亦存在争议:

肯定者:如《明史》称“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认为其开创的“仁宣之治”是明朝唯一可与“文景之治”媲美的盛世;

批评者:如清代史学家张廷玉指出,三杨“但知谨守成规,未尝有所建白”,对明朝中后期的积弊负有责任。

杨荣 杨溥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