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北京贡院内,44岁的王尔烈以二甲头名进士身份完成殿试。这位来自辽东的布衣书生,以"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的绝妙对句震慑江南才子,更以《学道篇》等策论展现经世之才,最终获乾隆帝亲点为翰林院编修。这场殿试不仅改写了王尔烈的人生轨迹,更在清廷科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千叟宴上的帝王赞誉与仕途转折
1796年正月初四,紫禁城乾清宫张灯结彩。70岁的乾隆帝举办千叟宴,特赐王尔烈与纪晓岚、刘墉等重臣同席。席间,皇帝亲题"御赐养老"银牌相赠,并即兴赋诗:"辽阳才子压三江,翰苑编修冠八方。"这番赞誉背后,是王尔烈二十余年宦海沉浮的见证。
自入翰林院后,王尔烈先后任《四库全书》纂修官、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在西安任上,他严查铸币贪腐,将贪污官银的宝泉局监督绳之以法;任顺天府丞时,又以"西阁客灯"的勤政精神整顿京畿吏治。嘉庆帝即位后,特命这位帝师掌教沈阳书院,临行前赐予《集古三星图》与如意鸠枝,寓意"福寿双全"。
二、翰林府中的清风廉韵
辽阳老城西门里的翰林府,至今保留着王尔烈"三间茅屋"的典故。据《辽阳县志》记载,王尔烈告老还乡时,仅携回修皇宫剩余的砖瓦。嘉庆帝闻讯感动,特拨银两扩建府第,但王尔烈坚持将正厅改为义学馆,自己仅居偏房。如今府内陈列的科考食篮、青布官服,仍能窥见这位四品大员"布衣蔬食"的清廉本色。
更令人称奇的是其母九十大寿时,纪晓岚、刘墉等百余名士联袂绘制的"百寿图"寿屏。这幅由125块紫檀木拼成的屏风,每块都镌刻着不同字体的"寿"字,堪称清代书法艺术的瑰宝。王尔烈却将此传家宝捐献给辽阳博物馆,只留拓片置于祠堂,其淡泊名利之风范可见一斑。
三、萃升书院的文脉传承
嘉庆四年(1799年),72岁的王尔烈卸任大理寺少卿,执掌沈阳萃升书院。他打破传统八股教育,开设算学、天文、地理等实学课程,更亲自撰写《学道篇》作为院训:"学道者譬如登楼,从下而上;学问者譬如凿井,由浅而深。"这种务实学风,培养出《海国图志》编纂者魏源等大批栋梁之才。
在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旧址,至今镌刻着王尔烈题写的"室狭如舟"匾额。这方仅容一桌的斗室,曾见证他挑灯夜读的身影。正如其在《游千山诗录》中所言:"高山天作帝王州,长白尊居望莫由",这位关东才子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
四、木鱼石传说的文化密码
在辽阳民间,流传着王尔烈寻访木鱼石的传说。相传他任江南主考时,为惩治营私舞弊的考官,命人将作弊者关进木鱼石雕成的牢笼。这个融合了佛教文化与关东民俗的故事,实则暗喻王尔烈"铁面无私"的品格。1984年,辽宁电视台据此拍摄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更让这位历史人物走进千家万户。
从辽阳神童到清代第一翰林,王尔烈用七十四载人生诠释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的士人理想。他的故事,不仅是科举制度的鲜活注脚,更是中华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生动写照。当今天的游客驻足翰林府前,那对"地为琵琶路为弦"的千古绝对,仍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才华与品格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