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高僧,他历经三朝九帝,与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师齐名,他就是嵩岳慧安禅师。慧安禅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与精神。
早年经历:心怀慈悲,救济苍生
慧安禅师,俗姓卫,荆州枝江人,出生于隋开皇二年(582年)。他自幼容貌端雅,性情宽裕,不染俗尘,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朝廷统计全国未经官方许可私自披剃为僧的人,慧安禅师便是其中之一。面对调查,他坦然称自己“本来无名”,随后隐遁山谷,潜心修学佛法。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 - 616年),朝廷征调百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饥殍相望。慧安禅师目睹这一惨状,心怀慈悲,四处奔波乞食,用以救济贫困中的百姓。他的善举挽救了许多即将饿死的人,善名远播。然而,隋炀帝听闻此事后,欲召见他,慧安禅师却避而不见,潜入太和山隐居起来。此后,他又云游到南岳衡山,像高僧大德那样修习头陀苦行。
参学悟道:得遇明师,传承心要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 - 649年),慧安禅师听闻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山弘扬佛法,便前往参礼。在五祖门下,慧安禅师潜心修学,最终得其心要,成为五祖门下得法弟子之一。五祖弘忍大师对慧安禅师十分器重,曾称赞他“嵩山老安,深有道行”。
与慧安禅师一同拜在五祖门下的,还有神秀禅师。五祖弘忍大师常说:“予常有愿,当令一切俱如妙门,获所安乐。学人多矣,唯秀与安,惜其才难也,将吾传之不至欤?今法要当付,付此两子,吾无忧哉!”可见慧安禅师在五祖心中的地位之高。
隐居修行:云游四方,不慕名利
得法之后,慧安禅师并未贪图名利,而是选择隐居山水之间,继续修行。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已经八十多岁的慧安禅师云游到了终南山,在一石壁前禅修。当时这一带发生严重的霜冻,冻坏庄稼,方圆四十里外都发生虫灾,只有慧安禅师居住的地方没有发生霜冻和虫灾。
唐高宗闻名下诏迎接他进京,希望他能入宫传禅法,但慧安禅师婉言谢绝了。他为了回避供养,离开终南山,来到了中岳嵩山。看到这里的一切后,慧安禅师感叹道:“是吾终焉之地也!”于是,他驻锡嵩山,从此不再云游。
弘法利生:弟子云集,指引迷津
慧安禅师驻锡嵩山后,四方禅者闻名前来参访。他的禅房常常高朋满座,前来问法的人络绎不绝。一天,有坦然、怀让二僧来问法,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慧安禅师答:“何不问自己意?”二僧又问:“如何是自己意?”慧安禅师答:“当观密作用。”二僧再问:“如何是密作用?”慧安禅师以目开合示之。
坦然法师听后,当下明了真心,不再怀疑。而怀让法师当时未能契会,慧安禅师深知他是禅门龙象,便极力推荐他到曹溪参六祖慧能大师,说他的缘分应该在六祖那里。后来,怀让法师果然在六祖门下得道,成为南岳怀让禅师,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宫供养:不记年岁,禅意深远
久视元年(700年),119岁高龄的慧安禅师与神秀禅师同时受到武则天的征召入京。武则天对慧安禅师极为恭敬,朝夕问道。一天,武则天问慧安禅师:“禅师今年多少岁了?”慧安禅师说:“我不记得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不记呢?”慧安禅师说:“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武则天听后,十分信服,对他更加钦重。
然而,慧安禅师却力推神秀禅师为国师,自己则请辞回到了嵩山。神龙二年(706年),神秀禅师圆寂,同年九月,唐中宗再次延请慧安禅师入宫,并敕赐紫袈裟,尊以师礼。慧安禅师接受皇家供养三年,并度弟子二十七人。
圆寂传奇:野火自焚,舍利留世
景龙三年(709年),慧安禅师不顾皇帝的再三挽留,辞别帝都,回归嵩岳。同年三月三日,慧安禅师嘱咐弟子们说:“我死了以后,把我的尸身放在树林里面,等待野火来焚化它吧。”三月八日这一天,慧安禅师关闭房门,端身正坐,独自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八岁。
弟子们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遗体安置在林间。果然,有野火自燃,将他的遗体焚化。火灭之后,弟子们收集到舍利八十粒,其中有五粒为紫色,光焰夺目。这些舍利被送入宫中供养,其余的分赠弟子供养。后人称慧安禅师为“嵩岳慧安国师”,以纪念他的传奇一生和高深禅法。
慧安禅师的一生,是为佛法奉献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一生。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禅宗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精神境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