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康熙为了拉拢天下的读书人, “尊孔”的风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显示政府尊崇儒家的思想,康熙选择亲自去孔庙祭拜,可是当他来到孔子墓前,为何一开始不肯下跪行礼呢?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这时诸侯已经进入了互相征伐的时代,天子的权威已经日渐衰落。面对礼乐崩坏的的世道,孔子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宏大的理想,那就是让当时的天下复兴旧时的周礼。
只有做到复兴周礼,天子和诸侯,官员和百姓才能做到上下尊卑有序,一切秩序井然。这样的思想虽然在现在看起来是一种落后的等级观念,但在当时的社会,是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的。
可当时的各个诸侯都忙着征伐混战和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快速强大起来,所以他们一直都尊崇纵横家和兵家的思想,孔子的那一套仁义周礼并不被世人看好。所以不管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怎么游说各国诸侯,他的思想都没有被当时的君王认可,也没有改变那个已经礼乐崩坏的世道。
飘零大半生后,头发花白的孔子已经心灰意冷,只得凄凉地回到故乡鲁国,开心专心钻研学术问题。晚年的孔子在鲁国整理了很多文献,这些文献被编纂成册成了后来的“六经”,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又将他生前的言行语录编纂成了《论语》。
这些孔子和他弟子们编纂的典籍一直影响了后世华夏文明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这些经典子籍依然是能代表华夏文明的重要典籍。孔子的思想在混乱分裂时代不被人看好,但到了稳定的汉朝时,却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自汉代起,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儒家思想当成最正统的意识形态,一直沿用到了帝制结束后。
清朝能成功入关,叛明降清的吴三桂在其中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朝成功夺得天下后,吴三桂就被封为了平西王镇守云南,他是清初三藩势力中最强的一支。但封建帝王的权力并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康熙在即位后就将扯藩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可吴三桂却并原意买康熙的帐,在康熙着手削藩时,他选择直接起兵造反。这时清朝的八旗军不过离入关才几十年,但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吴三桂的军队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清军望风而降。
可就在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时,吴三桂却突然退缩了,在长江边上止步不前。这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在后来的消耗战之中,地盘小的吴三桂自然消耗不过清廷,所以就迎来了失败的结局。
吴三桂叛乱平定后,康熙依然心有余悸,毕竟清廷上层是外来的满族统治中原,而吴三桂打的旗号是为汉人复国。这让康熙意识到如果要加强清朝的统治,仅仅重用汉人上层的官员还不够,还需要笼络全天下的读书人。
笼络天下读书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尊崇所有读书人的老师孔子,而尊崇孔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祭拜孔子,这项活动可以为清廷增加政治合法性,表明清朝和以前的汉人王朝一样,是一脉相承的正统王朝。
康熙准备亲自去祭奠孔子,来一场漂亮的政治秀。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视,康熙带着一众大臣就浩浩荡荡地向曲阜进发了。可当康熙千辛万苦地来到曲阜的孔庙前,准备在孔子的墓碑前祭拜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状况。只见康熙一直呆呆地站在墓碑前一动不动,就是不肯进行接下来的仪式。
按照礼节,康熙应该给在孔墓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但康熙却仿佛一直在思索着什么,一旁陪同的大臣也只是低头不敢做声,只等康熙跪下也跟着行李。可一直等了许久,就是不见康熙有任何动作,呆呆的康熙就像一个木头一样矗立在孔墓前。
这时一个名叫孔尚任的大臣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便开口对康熙说:“圣上一路舟车劳顿,而仪式又繁杂琐碎,不如先去一旁歇歇脚,过一会再回来进行仪式。”康熙马上便顺坡下驴,直接就带着大臣到一旁的华盖下歇息去了。
这位孔尚任是孔子的后人,他在祭拜是发现,原来康熙一直不肯行礼的原因是出在孔子的墓碑上。孔子墓碑上刻着的几个字是“至圣文宣王”,这是元朝时期给给孔子上的尊号,而后来的明代也一直没有改变,就沿用了下来。
但这个尊号却让康熙心里犯了忌讳,因为康熙的身份是四海之内独一无二的天子,是位居九五的帝王,而墓碑上孔子的封号却只是一个王。按照封建等级的礼节,皇帝去跪拜一个王是不合适宜的,因为皇帝代表的是皇家的尊严,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
为了让仪式尽快完成,孔尚任就趁着康熙歇息的时候,命人拿来一块绸缎,将墓碑上的“王”字给遮住了,然后又在后面添上了“先师”两个字。这样一改,孔子就不再是一个王了,而是一位圣人先师。等康熙再次见到墓碑时也心领神会,这次他不再有任何的顾虑,直接恭恭敬敬地行了该有的三拜九叩礼。
康熙祭拜孔子的一场政治秀为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也获得了更多百姓的人同,这为他之后平定西北,征伐台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个优秀的帝王一定是一个懂得变通的政治家,可能康熙并不是真的在内心尊崇孔子,可他的行动却让天下人相信他是一个尊崇孔圣人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