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景隆真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可耻的人,他深得朱允炆的宠爱和重用,是朱允炆的心腹。就算他犯了巨大的错误,大臣们都主张杀他,可是朱允炆依然把他保了起来。但是最终,当朱棣率领大军来到南京城外的时候,他竟然偷偷打开大门,把朱棣放了进去。朱棣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南京城,朱允炆不得不自焚而死。
那么,李景隆做了如此可耻的事情,朱棣是怎么看他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朱允炆对李景隆一直是非常器重的。朱允炆一开始削藩的时候,就是派李景隆去干的。可见,他是朱允炆核心圈里的人物。
“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朱允炆一开始是派老将耿炳文率军去和朱棣打仗。耿炳文只能算比较一般的将领,并没有太大的本事。但由于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把能干的大将都杀掉了,朱允炆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派遣的将领,所以只好任用老将耿炳文。
事实证明,耿炳文打仗就是不行。由于他前期的战事一直不利,因此,李景隆临危受命,朱允炆把军队交给他,让他前去接替耿炳文指挥打仗。对于朱允炆来说,李景隆是他的底牌。他轻易不会亮出这张底牌,但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这么做。可见,朱允炆对李景隆有多重视。
朱允炆派李景隆带兵去打仗的时候,为了增加他在军队中的威望,还以“捧毂推轮”的礼节来对他。并且允许他在前方“便宜行事”。
但是显然,李景隆辜负了朱允炆对他的期望,他就是一个草包,在前线不断损兵折将。就算如此,朱允炆也没有怀疑他指挥打仗的能力不行,反而认为是因为给李景隆的权力太小了,又专门授予他“专征伐”的大权,告诉他可以随意的调动全国军队,随意处决那些不听令的将领。
然而,李景龙依然不会打仗,60万朝廷大军几乎被朱棣的军队吞得干干净净。
当初推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是黄子澄。现在连黄子澄也看不下去了,建议朱允炆杀掉李景隆。然而,朱允炆并没有杀李景隆,只是把他调回京城,也没有对他进行什么处罚,还让他负责保护京城。
毕竟李景隆几乎把朝廷军队消耗光了,除了保卫京城,再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所以,朱棣长驱直入杀到南京,把南京城团团包围起来。
本来,李景隆担负着守护都城的重任,但是谁知道,他却悄悄打开城门,把朱棣放了进去。一场“靖难之役”,就这样草草收场。
李景隆这种恩将仇报的白眼狼,可惜了朱允炆对他的一番信任!
那么,李景隆开门把朱棣迎进京城以后,朱棣是怎么对待他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朱棣一开始对李景隆还真的不错,朱棣授予他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等一系列职务,并且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又增添岁禄一千石。同时,在排班的时候,朱棣认为李景隆功劳最大,把他排在首位。
朱棣这样做,是真的很感激才重视李景隆吗?其实并不是的,应该说,朱棣是耍了一个阴谋的,他就是要让大家不满。
确实,很多人都不满了。一是朱棣的嫡系手下不满。毕竟他们出生入死打江山,最终立功最大的竟然是一个叛徒,他们心里如何服气?二是朱允炆的旧臣们不满。他们是不得不归附了新朝的。但如果李景隆不开门放人,他们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三是被朱允炆削过藩的藩王们不满。因为李景隆是朱允炆削藩的核心成员之一,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就是对削藩不满。没想到最终,朱允炆下课了,李景隆竟然安然无恙,还位高权重。
大家既然不满,弹劾李景隆的奏章,于是像雪片一样向朱棣飞来。
既然大家都说李景隆在造反,因此朱棣自然要查他。最终,朱棣不但夺了李景隆的爵位,抄没了他的家产,又把他一家人软禁在家中。李景隆万念俱灰,绝食十天。可惜没有饿死。实际上也是他没有饿死的勇气,他再一次当了“叛徒”。因此,苟延残喘活了下来,在屈辱中一直活到永乐末年。
李景隆对朱棣的帮助应该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朱棣要这么残忍对待李景隆呢?应该说,就是因为李景隆的投降的人格,让朱棣看不起他。他既然能够背叛朱允炆,就能够背叛他朱棣。留着这样的人,自然是十分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