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则锐意改良,欲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
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处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这个下联非比寻常。梁启超将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儒、佛、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则人居末位。张之洞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问题刁难,梁启超则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应对,更是余味不尽。既打消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自己变法维新,追求适度合理,既不是冒进,更不肯守旧。
梁启超与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并列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曾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堪称近代中国之启蒙思想家。他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里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深度参与了中国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变革的伟大变革。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加以总括。他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更是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
梁启超以学者身份引领变革,张之洞则以重臣身份兴办教育。两人不自尘封、不自拘泥,而能够挺拔奋起,慷慨作为,正因为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深厚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