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王昌龄的仕途之路如何?他的边塞诗为什么那么有名?

作者:Marshall2021-09-05      来源:历史资料网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有很密切的来往。王昌龄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七绝圣手”。下面跟历史资料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昌龄的故事吧。

王昌龄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也说是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王昌龄是盛唐时的著名诗人,在当时也是声名显赫,可是一生却命途坎坷。

他出生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家境贫寒,曾一度住在嵩山学道。开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来到了西北边疆。塞外的大漠雪山,将士的浴血奋战,化作了诗人笔下一首首的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时较早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他对塞外风光和边关战场进行了细致描绘,也能够捕捉到将士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从军行》表现了战士守卫边疆的满腔豪情,境界开阔,格调昂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久征未归的将士们的同情,也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的他颇不甘心,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再次高中。科场虽然得意,仕途却依然不能得志,连登两科的他,只是被任命为汜水县尉。

个性高傲的王昌龄不能适应官场生活,《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不护细行就是不拘小节,王昌龄不愿意迎合上司的旨意,更不能对施政上的偏失视若不见。他对时政常常有所批评,更难免发点牢骚,既不能讨得当权者的喜欢,也被同僚所疑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不知为了什么事,他被贬到了岭南。幸好,第二年就遇赦,得以北还。在路上,他认识了李白,写了《巴陵送李十二》一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所以后人称他为“王江宁”。

区区一个县丞,当然也不是王昌龄的心思所在。屡遭打击的他更加的孤独惆怅,也更加的疏狂和放浪形骸,整日里借酒浇愁。在江宁任上,一呆就是八年。

这一年,朋友辛渐来看望他,住了一段时间后,要告辞回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设宴送别,席间,谈起洛阳的诗友,王昌龄感慨万千,化为了那首传诵至今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江的寒雨,孤独的楚山,不正像诗人的处境吗?“一片冰心在玉壶”,在人生困境中,王昌龄没有丢掉那像冰雪一样的高尚节操,他依然有着坚定的信念。

可是,诽谤中伤还是接踵而至。《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大约在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又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所以后世也称他为“王龙标”。

在唐朝,这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听到这个消息,好朋友李白十分震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在这蛮荒之地一呆又是许多年。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也就是唐肃宗至德元年(这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他准备辗转绕路回老家,途经亳州时,不幸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大半个中国一片混乱,大约是嫉贤妒能吧,闾丘晓残忍地杀害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唐才子传》里说:“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王昌龄就这样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当然,杀人者也不会有好下场。第二年,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奉命平乱,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之围,命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丘晓无言以对。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称他的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说他的诗“绪密而思清”,所以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他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后人认为只有李白可以和他相媲美,所以称他为“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李白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沈佺期为什么会成为北门学士?他的诗词有怎样的特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