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宁宗朝(1195-1224年),朝堂暗流涌动,权臣韩侂胄专权,构陷忠良,而一批青年士子以血性之躯挺身而出,书写了士大夫“以道抗势”的壮烈篇章。其中,福州人杨宏中以“六君子之首”的称号名垂青史,其生平轨迹折射出南宋后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士人精神的坚守。
一、少年才俊:从“杨太博”到国子生
杨宏中(1176-1228),字充甫,号僩齐,出身福建福州世家,祖籍侯官县三都澳岐(今闽侯南屿晓岐村)。他自幼聪慧,弱冠之年即补为国子生,因博学多才、政论卓著,被朝臣誉为“杨太博”,名盛一时。宋宁宗即位初期,朝局由权臣韩侂胄把控,其通过结党营私、制造谣言,于庆元元年(1195年)诬陷宰相赵汝愚“擅权植党”,致使赵汝愚被贬永州,途中遭虐待而死。这一事件引发朝野震动,而杨宏中此时虽仅为国子生,却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敏锐。
面对赵汝愚之冤,国子祭酒李祥、博士杨简等人上书抗争,却被韩侂胄一党斥退。杨宏中目睹师长蒙冤,毅然联络同舍生林仲麟(宁德人)、徐范(侯官人)、张道(罗源人)、蒋傅(宁德人)、周端朝(永嘉人)共六人,伏阙上书宁宗。其奏疏直指韩侂胄“仇视正人,必欲空其朋类”,并警告“人主孤立而社稷危矣”。此疏痛陈党争之害,引经据典,将韩侂胄之举比作东汉党锢之祸与唐代朋党之乱,甚至预言“元祐以来,邪正交攻,卒成靖康之变”。六人的奏疏在京城引发热议,百姓称快,却彻底激怒韩侂胄。
二、庆元六君子:以道抗势的悲壮抗争
韩侂胄以“不合上书论事”之罪,将六人分别编管至安徽太平州、浙江临安等地。杨宏中作为首倡者,被流放最远,时年仅20岁。此事件史称“庆元六君子案”,六人虽遭贬谪,却以“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成为南宋士林道德标杆。
在流放期间,杨宏中与同伴相互扶持,以授徒自给,转徙十七年。他们虽身处逆境,却始终坚守道义,未向权势屈服。嘉泰三年(1203年),韩侂胄阴谋败露被诛,宁宗特旨赦还六君子。杨宏中于开禧元年(1205年)登乙丑科进士,任南剑州教授,正式开启仕途。
三、仕途坎坷: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杨宏中获赦后,仕途虽坎坷,却始终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在南剑州任上,他与太守余嵘(故相余端礼之子)相交甚笃,余嵘曾举荐其迁太学正。然而,杨宏中性格刚直,在潭州通判任上,因遇大旱紧急上疏请求赈灾,遭谏官应武以私怨弹劾,改任武冈军知军。他未赴任即卒于潭州,年仅53岁。
杨宏中的仕途虽短暂,却留下了诸多政绩。在潭州任上,他目睹百姓因旱灾流离失所,不顾个人安危上疏朝廷,甚至在策试士子时借题发挥,暗讽朝政弊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使其成为南宋地方官中的异类。
四、历史回响:六君子案的本质与影响
杨宏中的故事,是南宋士大夫群体在专制高压下的集体缩影。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权臣,以笔墨为剑捍卫道义,其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思考:在权力与道德的博弈中,个体该如何坚守底线?
六君子案的本质是“道统”与“政统”的冲突:韩侂胄代表权臣专制,而杨宏中等人以儒家“道义”为武器,试图维护士大夫群体的政治话语权。这种抗争虽未改变南宋衰亡的命运,却为后世树立了“以道抗势”的典范。《宋史》将杨宏中列入《忠义传》,赞其“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对其精神的最高褒奖。
五、后世铭记:精神遗产的延续
杨宏中去世后,其墓葬于文革期间被毁,2002年由后裔重修。他的故事被载入《宋史》《八闽通志》等史籍,成为研究南宋政治斗争与士人精神的重要案例。后世史家指出,六君子案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历史事件本身,更在于它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专制统治下的生存策略与道德选择。
杨宏中的一生,是南宋后期政治生态的缩影。他以“六君子之首”的身份,见证了权臣专制的黑暗,也展现了士人精神的坚韧。或许,正如他在奏疏中所言:“臣虽身膏鼎镬,实所不辞。”——这,正是中国士人精神最深刻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