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字松寿,是金朝末年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也有说法称其为养子),出生于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他的生平充满了动荡与反叛,是金末元初时期的重要人物。
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
李璮的父亲李全原本是一名农家子弟,弓马矫健,善使一铁枪,因此被称为“李铁枪”。在金章宗泰和、大安时代,山东地区战乱频发,李全因家族遭遇不幸,遂与次兄李福聚众千余人依附于起义军领袖杨安儿。蒙古军退去后,金朝势力复至,杨安儿战死,其妹杨妙真成为新的领袖,并嫁给了李全。李全成为红袄军新首领后,转战于鲁南之地,逐渐壮大势力。
1218年,李全和杨妙真因荒年决定渡河投靠宋朝。有了宋朝作为靠山,李全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势力。1222年,李全占领益都,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而,随着蒙古军队灭亡金朝并在山东、河北一带活动,李全的益都受到威胁。1226年,蒙古彭义斌部围困益都,李全在守了将近半年多之后,选择向蒙古投降,并被任命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
李全在投降蒙古后,仍然保持着对宋朝的暧昧态度,一面打着反元之名向宋朝骗取饷银,一面向大元进贡,依违两端,据地自重达四五年。1231年,李全在率军攻打江北扬州时兵败被杀,所部指挥权过渡到杨妙真手上,后由李璮承袭益都行省的职位。
拥兵自重与反叛准备
李璮承袭益都行省后,开始拥兵自重,成为一方大军阀。他利用地处蒙宋之间的特殊位置和与蒙古皇族的特殊关系(娶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为妻),不断培植和扩展自家势力。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线战死,黄金家族内部随即爆发了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争夺汗位的战争。李璮显然想利用这种形势,进一步巩固自己割据山东东路的地位与权益。他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
叛乱与失败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为了稳定李璮,加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并对他的反叛活动隐忍不发。然而,李璮的反意已经渐渐不加掩饰,经常公然违抗忽必烈之命。1261年,李璮以御宋为名,擅自发兵修益都城防,并试图逐渐确立制度化的官制,修湮废多年的试院、文庙,招聘儒生,期望以秩序化的统治来延揽人心。
1262年,李璮决定举兵反叛蒙古,他献涟海三城于南宋,杀蒙古戍兵,从海州泛海还攻益都,进据济南。然而,南宋并没有在军事行动上给予有力配合,李璮在进攻济南时,曾传檄河北,希望取得华北地区汉人军阀的支持,但应者寥寥,处境完全孤立。
忽必烈迅速集中蒙汉诸军,以宗王合必赤统领征讨李璮。经过一系列战斗,李璮的军队被击败,退守济南。忽必烈又命右丞相史天泽专征,筑环城围济南,进行长期围困。济南被围四月,李璮粮秣告罄,军心离散。七月,李璮投大明湖不死,被俘后被史天泽斩于军前。
影响与后果
李璮的叛乱对元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叛乱平定后,忽必烈开始转变对汉人的态度,罢地方诸侯世袭,收汉人军将兵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并引用色目人作为统治的帮手,以对汉人进行牵制。这些措施都对元王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以及蒙古、色目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矛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璮作为金末元初的重要军阀,其一生充满了动荡与反叛。他的叛乱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在元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