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敬渠(1705年—1787年),字懋修,号二铭,江苏江阴人,清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他的一生虽未在科举仕途上取得显赫成就,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文学创作,在清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其代表作《野叟曝言》,更被誉为“人间第一奇书”。
博学多才的学者生涯
夏敬渠出身于江阴夏氏家族,该家族源自浙江会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自幼聪颖好学,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下,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才学。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并不眷顾,7岁时父亲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寒。但逆境并未磨灭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刻苦学习的精神。雍正九年(1731年),他参加县试获得第一名,成为生员,在江阴文人中备受赞誉。
夏敬渠的学识极为广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无不精通。他崇信程朱理学,性格耿直,不避权贵。壮年时游历京城,某王请他讲学,二人议论不合,他竟直指其非,满座皆惊。尽管如此,他并未因此获得仕途上的晋升机会,反而一生坎坷,科举屡试不第,终身未仕。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
游历四方,结交豪杰
夏敬渠一生好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先后探览燕晋北国风光,游访秦陇名胜古迹,还到过西南四川、贵州,自湘浮汉,游览中州各地。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海内文士和豪杰人物,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见识。这些经历不仅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叟曝言》:学识与理想的寄托
晚年,夏敬渠回到江阴,屏绝仕进,潜心著书立说。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完成了长达120万字的长篇小说《野叟曝言》。这部小说以明代成化、弘治两朝为背景,虚构了主人公文素臣平定叛乱、济困扶危、斩妖除魔、最终位极人臣的传奇故事。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经史论述、医算知识、天文图解等,展现了夏敬渠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文学才华。
《野叟曝言》不仅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学作品,更是夏敬渠学识与理想的寄托。他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功名梦想,全部凝铸在文素臣身上。文素臣文武双全、胸怀大志,是个极有血性的真儒和不识炎凉的名士。他在游历天下的过程中,一路上除暴安良、济困扶危,相继救得美貌才女璇姑、素娥和湘灵,后皆纳为侧室。入都后,他又为皇帝及王子治病,显示起死回生之术,最终赐翰林、拜相封侯,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然而,文素臣的形象虽然高大完美,却也暴露出封建社会不断没落带来的人格缺陷。他对统治者充满奴性的政治人格、人欲横流世态浸染所形成的虚伪和追求享乐的生活人格等,都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理学家的复杂心理。夏敬渠通过文素臣这一形象,既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学术著作与文学贡献
除了《野叟曝言》外,夏敬渠还著有《纲目举正》《浣玉轩诗文集》《唐诗臆解》《医学发蒙》《经史余论》等多部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涉及经史、诗文、医学、算数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夏敬渠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