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战败后的孟达:从蜀汉叛将到曹魏重臣的命运转折

作者:Marshall2025-09-26      来源:爱上历史

公元219年,襄樊战场烽烟弥漫,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连呼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发兵支援。然而,刘封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孟达虽未公开反对,却也未积极响应。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更成为孟达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战败后,他因畏惧刘备问责、与刘封矛盾激化,最终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开启了在曹魏政权中的新篇章。

一、投魏背景:多重矛盾下的必然选择

孟达的投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

其一,关羽败亡的连带责任。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其败亡对蜀汉政权打击巨大。刘备虽未立即治罪孟达,但“未救关羽”的罪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孟达深知若留在蜀汉,终难逃追责。

其二,与刘封的权力冲突。刘封作为刘备养子,恃宠而骄,常欺凌孟达。他不仅公开夺取孟达的仪仗乐队(鼓吹),更在军事决策中压制孟达,导致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其三,东州集团的政治失势。孟达与法正同属东州集团,该集团在刘备入川初期发挥重要作用,但法正病逝后,东州集团逐渐被荆州集团边缘化。孟达在蜀汉政权中缺乏政治依靠,进一步加剧了其危机感。

在此背景下,孟达选择投降曹魏,既是自保之举,也是对政治利益的重新考量。

二、曹魏待遇:高官厚禄与政治信任

孟达的投降为曹魏带来了四千余家部曲,这在人口稀缺的三国时期是宝贵的资源。曹丕为稳定局势、扩大势力,对孟达给予了超规格的待遇:

其一,加官进爵。孟达被拜为散骑常侍(皇帝近臣)、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爵位与官职均属中高层。

其二,委以重任。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太守,统辖西南边疆。这一安排不仅赋予孟达军政大权,更将其置于曹魏与蜀汉、东吴的交界地带,凸显对其能力的信任。

其三,政治笼络。曹丕曾亲自拉孟达同乘御车,并写信称其“风度气质纯朴卓越,器量超群”,甚至以伊尹、百里奚等历史名臣相比,试图通过情感拉拢巩固孟达的忠诚。

曹魏对孟达的重用,既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对其部曲资源的争夺。然而,这种信任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孟达作为降将,其忠诚度始终受到质疑。

三、矛盾与隐患:降将身份的双重困境

尽管孟达在曹魏初期风光无限,但其降将身份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其一,朝臣的质疑。行军长史刘晔曾直言:“孟达有贪得无厌之心,且依仗才能喜好权术,必定不会感恩怀德。”司马懿更认为其“言行狡诈,不可信任”,多次劝谏曹丕谨慎任用。

其二,地理环境的限制。新城郡地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交界,战略地位敏感。孟达虽为太守,但实际控制力有限,需同时应对蜀汉的招抚与东吴的渗透。

其三,曹丕去世后的政治变局。公元226年曹丕病逝,魏明帝曹叡继位。新君对孟达的信任远不及曹丕,朝中反对势力逐渐抬头,孟达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这些矛盾最终在公元228年爆发。诸葛亮北伐时,秘密联络孟达归蜀,孟达举棋不定,既未彻底拒绝,也未明确表态。魏明帝得知后,命司马懿率兵突袭新城。孟达因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叛变,城破被杀,结束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四、历史评价:能力与忠诚的永恒争议

孟达的结局引发了后世对降将命运的深刻思考。

从能力看,他具备军事才能,曾协助刘备攻取上庸,在曹魏也立下战功。

从忠诚看,他两次背叛主公(先叛刘璋,后叛刘备),最终被曹魏所杀,堪称“三姓家奴”。

曹丕对孟达的重用,本质是乱世中“实用主义”的体现——为扩大势力,不惜笼络降将;而孟达的悲剧,则暴露了降将在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当新君继位、朝局变动时,降将的忠诚度始终是统治者心中的疑云,最终成为其被清除的理由。

关羽 刘封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刘禅称帝后,诸葛亮为何仍不还政:权力背后的责任与理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