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费诗与费祎:同姓不同缘的蜀汉官员

作者:Marshall2025-05-06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的舞台上,蜀汉政权涌现出众多能臣干将,费诗与费祎便是其中两位。尽管二人同姓,但他们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紧密,而是各自有着独特的人生轨迹和在蜀汉政权中的不同贡献。

姓氏相同,并无亲缘

费诗(生卒年不详),字公举,犍为南安(今四川乐山市)人;费祎(?~253年),字文伟,江夏郡鄳县(一说今河南省罗山县、一说今湖北孝昌县)人。从籍贯来看,他们分属不同的地域,且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记载表明二人存在亲缘关系。他们只是恰巧同姓,在蜀汉政权这个大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同姓不同缘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却也容易引发后人对他们关系的猜测和探究。

仕途起点,各有不同

费诗早年为刘璋属官,任绵竹令。当刘备攻绵竹时,他审时度势,领全城归附刘备。刘备领益州牧后,以他为督军从事,后出任牂牁郡太守,又转任益州前部司马。刘备为汉中王时,派他拜关羽为前将军,在劝说关羽接受任命一事上,费诗展现出了出色的口才和政治智慧。关羽因黄忠为后将军而大怒,不肯受拜,费诗以萧何、曹参与刘邦自幼有交情,而陈平和韩信较后才归附为例,劝关羽以蜀汉大业为重,不要在意官号高低和爵位俸禄多少,最终成功说服关羽接受任命。

费祎少时父母便去世,前往依靠族父费伯仁,后以游学生身份入蜀。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后,费祎和董允同为舍人。刘禅即位后,任费祎为黄门侍郎。费祎深受诸葛亮重用,被授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返国后,晋升为侍中、丞相参军。建兴八年(230年),费祎随诸葛亮北征,转任中护军,后迁升为司马。可以看出,费诗和费祎的仕途起点和早期经历截然不同,费诗是从地方官员逐步晋升,而费祎则凭借自身的才华和与刘备、刘禅家族的关系,从太子舍人开始进入蜀汉政权的核心。

政治立场,有所差异

费诗为人耿直敢言。公元221年(章武元年),群臣商议想要推举刘备称帝,费诗上疏反对道:“殿下由于曹操父子逼迫天子并篡夺帝位,所以才客居万里之外,集合士卒大众,准备用以讨伐逆贼。今大敌尚未消灭,却先自立为帝,恐怕众人心中会感到疑惑啊。”费诗因此违背了刘备的心意,被贬官为永昌郡从事。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费诗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政治立场,他敢于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可能因此触怒君主。

费祎在政治上则更加圆滑和务实。他深受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积极协调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避免了对军机大事的影响。诸葛亮死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便代替蒋琬出任尚书令。蒋琬病重时,推荐费祎升任大将军,并录尚书事。费祎在政治上能够顺应局势,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他的政治立场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政权的延续。

历史评价,各有千秋

陈寿评价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常璩也称赞他“烈武作合,度旷涂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这些评价都肯定了费诗敢于直言的品质,但也指出了他因过于耿直而在仕途上受到挫折。

对于费祎,历史评价普遍较高。他作为蜀汉四相之一,在诸葛亮死后,承担起了治理蜀汉的重任。他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维护了蜀汉内部的稳定。他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才能,延熙七年(244年),魏军攻击蜀国,费祎率军赴援,击退魏军,被封成乡侯。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为蜀汉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诗与费祎虽同姓,但并无亲缘关系。他们在蜀汉政权中有着不同的仕途起点、政治立场和历史评价。费诗以耿直敢言著称,却因过于直率而在仕途上受挫;费祎则以圆滑务实、善于协调各方关系而受到重用,为蜀汉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丑郡马宣赞:勇猛忠义背后的复杂性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