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中期的晋国政坛,韩厥(谥号献子)以刚正不阿的品格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书写了“赵氏孤儿”的忠义传奇、“鞍之战”的勇武篇章,更以“执法如山”的典故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这位历经晋灵公至晋悼公五朝的卿大夫,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公忠体国”。
一、赵氏孤儿的守护者:忠义与权谋的平衡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权臣栾书、郤锜等人构陷赵氏,制造“下宫之难”,赵氏家族几近灭门。时任新军将的韩厥虽无力公开抗衡,却暗中保护了赵氏遗孤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韩厥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借景公患病之机,以“赵氏先祖有功于晋”为由进谏,最终说服景公归还赵氏封邑,使赵武得以续祀。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韩厥的忠义,更凸显其在权力漩涡中的政治智慧——他深知晋国六卿内斗激烈,故以“不站队”的姿态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再力挽狂澜。
二、鞍之战的勇将:单车追齐侯的传奇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齐顷公率军攻打鲁国,晋国派郤克率八百乘战车救援。在鞍地(今山东济南)决战中,韩厥作为司马(军法官)展现惊人胆识。当齐顷公战车被晋军包围时,韩厥不顾个人安危,单车直冲齐侯战车。齐顷公为脱身,与车右逢丑父互换衣冠,假扮车夫逃走。韩厥误将逢丑父当作齐侯俘虏,虽未擒获真主,但其“单车追齐侯”的壮举仍被载入史册。《左传》记载,战后齐顷公亲赴晋国朝见,韩厥当面讥讽:“吾以勇战,为今日两国君会饮于此!”此典故不仅彰显韩厥的勇武,更成为后世“忠勇报国”的象征。
三、执法如山的司马:赵盾御戎之斩
韩厥的刚正不阿,早在初入政坛时便已显现。前615年,秦康公攻晋,赵盾率三军六卿出征。行军途中,赵盾的亲信御戎(战车驾驶员)故意扰乱军阵,韩厥当即下令斩首。诸将皆惊:“此乃赵盾心腹,汝必死矣!”然赵盾闻讯后,非但未怪罪,反而赞叹:“吾故试汝,果堪执政!”此典故被《国语·晋语》详细记载,成为后世“法不阿贵”的经典案例。韩厥因此赢得晋国上下敬重,为其日后升任中军将(执政卿)奠定基础。
四、政治家的远见:迁都新田的民本思想
晋景公晚年欲迁都,栾书等大臣主张迁至郇、瑕之地(今山西运城),因“土沃盐丰,国利君乐”。韩厥却力排众议,提出新田(今山西侯马)“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更利于百姓安居。此议被晋悼公采纳,新田成为晋国后期政治中心达200余年。这一典故体现韩厥超越时代的民本思想——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故在决策时始终将百姓福祉置于首位,与同时代权臣的短视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