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慎言(1577年—1645年),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人,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一生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五朝,仕途几度沉浮,却始终坚守初心,以刚正廉洁、勤政爱民著称,成为明末政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早年经历:书香门第,颖悟绝伦
张慎言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张升是嘉靖庚戌年的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左参政。自幼失去双亲的张慎言,由祖母抚养长大。在良好的家庭熏陶下,他自幼便颖悟绝伦,童试时的文章曾被作为楷模遍示三晋,太守许公维新更是对其有小友之誉。青年时期的张慎言爱好广泛,交游广阔,生性好山水,曾游遍吴越各地的名胜,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为日后的诗文创作积累了素材。
仕途起步:初入仕途,政绩卓著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34岁的张慎言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是被任命为寿张知县,后又调至曹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泰昌元年(1620年),张慎言因政绩突出被擢升为陕西道御史,出按屯田,厘奸剔弊,不避权贵。他提出“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种开垦方法,并在天津、静海、兴济之间大力推行屯田,使大片荒地得以开垦,为国家积蓄了大量粮食。
政治波折:直言敢谏,屡遭贬谪
张慎言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熹宗天启即位后,朝廷接连发生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一系列事件,即史称的“三案”。张慎言上疏认为,对于这些案件,只要惩处一二当事人即可,没有必要牵连太多人员,以免成为各派系之间罗织罪名、相互构陷的由头。然而,他的直言敢谏却触怒了熹宗,被夺俸三年。
天启五年(1625年),张慎言因推荐东林党人赵南星、弹劾阉党大学士冯铨,遭到了冯铨的记恨。冯铨指使门生曹钦程诬陷张慎言在曹县时盗取库银三千两,张慎言因此被贬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随着魏忠贤势力的倒台,张慎言才得以昭雪,并被重新起用为太仆少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
晚年坚守:流寓江南,忧国忧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张慎言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人事大权。他上疏陈述“中兴十议”,包括节制兵镇、亲近藩王、开辟屯田、惩治叛逆、驱除伪官、表彰烈士、论功行赏、起用废籍、严惩贪污、清理漕税等,为南明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然而,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张慎言的改革主张并未得到充分实施。勋臣刘孔昭、赵之龙等人因嫉妒张慎言的权势,多次在朝堂上公开攻击他,甚至拔刀逐慎言,上演了一出可笑可悲的闹剧。在阉党势力的包围下,张慎言深感无能为力,只好四次上疏请求致仕,最终得到批准,流寓于安徽的芜湖、宣城一带。
文学与书法成就:诗文传世,书法并美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外,张慎言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酷爱读书,勤于著述,其文其诗皆为时人所重。他的诗文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死后由别人辑刻而成的《泊水斋文钞》《泊水斋诗钞》,保存了他的大部分诗文作品。
在书法方面,张慎言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藐”之称。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韵生动,深受后人喜爱。如今,在阳城县的海会书院内,张慎言与杨继宗、王国光、陈廷敬、田从典等27位勤政爱民、刚正廉洁的清官交相辉映,成为阳城县廉政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