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是如何从乞丐逆袭成皇帝的?
要说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非朱元璋莫属。秦始皇嬴政在成为皇帝之前就已是秦王;晋武帝司马炎是靠爷爷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为他打下的基础才坐上皇位的;出自关陇贵族世家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就已是显贵一时的外戚;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后周禁军将领;元、清两代则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入主中原。
纵观中国历代大统一王朝之中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位开国皇帝是出身布衣平民。如果非要拿刘邦和朱元璋比,那么无疑是朱元璋的起点更低:刘邦好歹还当过泗水亭长;朱元璋最落魄时甚至当过乞丐。明代的历史因此被形容为是“开局一个碗”。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这位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在应天府(今天的南京)登基称帝,由此开创了传承十六帝、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不含南明在内)。
元代末年朱元璋出身安徽濠州(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朱元璋从小就没读过书,只能与父母一道当佃农为生。朱元璋父兄都替地主刘德种田,朱元璋本人也曾给刘德家放牛7年。朱元璋小时候就是十里八乡的孩子王。那时朱元璋身边有刘英、汪文、常遇春、徐达、陆仲享等一群发小跟着他一起玩。当时他们最热衷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拜皇帝。
所谓拜皇帝就是一个人把树叶子撕成一条条的黏在下巴上,头顶一块木板,身披一块黄布包袱,端坐在土墩上,然后其他人就手持一些破木板子跪成一排排山呼万岁。据说不管是谁坐在土墩上,只要朱重八一拜他就会从土墩上摔下来。后人附会说是因为朱重八是真龙天子,所以这些人受不起朱重八一拜。反之朱重八坐上去让他们拜时无论怎样都坐得稳如泰山。
当老大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所以朱重八非常享受这个游戏。然而身为皇帝的他也不能光高高在上,也要为众大臣谋福利。朱重八这群小伙伴中除了刘英家是地主之外其他大多是贫民。这些人平日里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大家聚在一块儿时就提起想吃肉。事实上这些人的家庭条件基本上是吃不起肉的。朱重八一合计咱们放的牛不就是肉吗?既然大臣们都想吃肉了,而眼前又有现成的牛等什么?
朱重八就吩咐他的“大臣”捆住了一头小牛:“大臣”周德兴抄起斧子冲着小牛头上就来了一下子,其他“大臣”有的捡拾柴火的、有的生火。没多久他们就把这头小牛吃得只剩牛皮、牛骨头和牛尾巴了。吃肉的时候大家兴高采烈,可吃完之后就得琢磨该如何向东家交差了。朱重八吩咐小伙伴们埋了牛骨头和牛皮,把牛尾巴插在山上的石壁缝隙里。朱重八回去交差时就对刘德谎称小牛掉落到了山涧里。
半信半疑的刘德要求朱重八带自己去现场看,结果刘德看出了朱重八等人的小伎俩,于是就把朱元璋、汤和等人抓起来打了一顿,还把朱重八给赶回了家。朱重八尽管因为这件事丢了饭碗,但却凭自己那份豪气、胆量让小伙伴们尊为"头领"。那时朱元璋最大的渴望恐怕就是与小伙伴们解决温饱问题。朱元璋的苦出身让他自小就品尝艰辛疾苦,因此深知底层生活不易。
这为朱元璋洞察社会疾恶如仇形成节俭、亲民的作风根植了土壤。朱元璋的童年恰逢元末腐朽的统治:年年天灾人祸导致老百胜食不裹腹。公元1343年濠州爆发了严重的蝗灾、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就死于这场灾难之中。当时只有16岁的朱元璋靠从发小刘英家借钱借地才得以安葬父母。安葬了父母之后朱元璋自己还得生活啊。年仅16岁的朱元璋不得不为生计考虑。
这时发小汪文的母亲给朱元璋指了一条出路:让他出家为僧。这样好歹能混一口饱饭。好心的汪母为朱元璋置办了不少礼物,还让儿子汪文亲自送朱元璋去皇觉寺出家。就这样朱元璋才得以在饥荒年里没被饿死。朱元璋在皇觉寺潜心向佛性大师研习佛经获得了在学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和学问。当时"浙东四贤"之首刘伯温也是佛性大师的学生。等到后来朱元璋起事后佛性大师就极力推荐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在皇觉寺的这段经历在天意使然下得到意外的一桶金。后来当地的饥荒越来越严重,以致于庙里也得不到施舍了。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四处云游(说白了就是乞讨)。当游僧乞讨的生涯也给了朱元璋一笔宝贵的财富。朱元璋在此期间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洞察到元末的腐朽统治已摇摇欲坠。公元1353年朱元璋投奔到反元起义军郭子兴麾下。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一开始只是一名马夫而已。
然而朱元璋却凭着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因此得到了大帅郭子兴的欣赏认可。颇为欣赏朱元璋的郭子兴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了这位青年豪杰。朱元璋在马秀英这个贤内助的帮衬下一步步升任濠州义军左副帅。公元1355年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实际上已成为这支部队的统帅。成为濠州义军的统帅对朱元璋而言仅仅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事实上这时的朱元璋面对很多与他争夺天下的竞争对手。
这时北方的蒙元代廷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与此同时南方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各自割据一方。要战胜这些对手意味着朱元璋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朱元璋在严格治军、赢得民心的基础上最懂得知人善任。朱元璋把"朱家五虎"、"淮西二十四将"和浙东四贤等等各方面文武精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善于采纳夫人马秀英的建议。
同样是白手起家的汉高祖刘邦曾说过:“夫运筹惟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朱元璋同样深知识人用人的重要性。朱元璋对发小汤和、徐达、常遇春及邓愈、廖永忠、胡大海、蓝玉、沐英和谋士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等优缺点都真正用心知道。
由于朱元璋摸透了这些文臣武将的脾气秉性,因此能切实做到知人善任。朱元璋用智勇双全以"稳"为主的徐达统率三军横扫陈友凉、张士诚等部;用有勇有谋的常遇春开路"打前锋";用擅长水战的廖永忠攻克鄱阳湖;用善于防守的朱文正坚守洪都八十五天;用天才将领蓝玉横扫北元取得摸鱼儿大捷;用李善长、朱升为谋士,遵刘伯温、宋濂为先生,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以韬光养晦......
当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等地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等人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按照缓称王的策略只称吴国公。这就得以避免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被别人视为靶子。当其他各路群雄混战之时朱元璋一直在默默壮大自己的力量:朱元璋在军务之余始终关心自己占领区的农业生产。朱元璋安排自己的大军帮助农民耕种田地,任命官员专门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朱元璋这些做法既为自己的大军提供了钱粮物资保障,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拥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消灭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陈友谅。4年后朱元璋又战胜了张士诚。张士诚势力被消灭后方国珍也在朱元璋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归顺。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后终于登基称帝。朱元璋称帝当年就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了元大都(今北京)。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军平定了明玉珍在四川建立的大夏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步骑30万平定了云南地区的元军残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金山之役元军将领纳哈出归降标志着朱元璋的明王朝终于完成了江山统一大业。这时明王朝的疆域北起东北白山黑水、南至曾母暗沙、东到鸭绿江畔、西部囊括了雪域高原。
明代的疆域版图比起元代少了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然而相比传统的中原汉族王朝是有所扩张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继承了元代的版图的——云贵高原自唐朝起就脱离中原版图,成为独立的南诏政权,后为大理政权取代,唐、五代、两宋皆不曾管辖此地,然而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并最终使这一地区永远保留在了华夏版图之中。自后金石敬瑭以来已有四百余年胡化历史的燕云地区也被明王朝收复。
《明史·志第十六》对明代疆域的记载是:“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南方的云贵高原的广袤地区均处于明代的统治之下。就连西方的雪域高原也处于明王朝的控制之下: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遣官员持诏谕前往西藏着令各部归顺明代,同年又派遣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许允德前往藏地进行第二次诏谕。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代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代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代。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代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代纳款。公元1372年元代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
公元1374年明代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明代收缴了元代授予藏族首领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明代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在藏区政教合一的格局下明代除了在当地设立卫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各派首领的管控。
明代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各级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规则定期入京朝贡,各级僧官的承袭同地方卫所官吏的承袭一样必须获得朝廷的认可。明代对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为“多封众建、因俗而治”:通过敕封众多西藏首领,将帝师的地位拉低,从而使藏区各部首领、藏传佛教各派之间彼此牵制。
明代势力在东北方向的扩张已逼近到高丽边境。1388年明代派遣使者告诉高丽王朝自己会设置铁岭卫。这里的铁岭卫并不是今天的辽宁铁岭,而是今天朝鲜江原道的高山郡和淮阳郡一带。这一地区曾是元代双城总管府的故地。历史上高丽曾控制过这一地区,后来元代在这里设置双城总管府进行管辖,可等到元代衰落之后高丽又重新占领了这一地区。
高丽国王与门下侍中崔莹密议后不仅拒不承认明代所设的铁岭卫,还要派兵进入辽东和明军作战。公元1388年四月高丽王朝第32任君主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李成桂上书要求班师,但王禑拒不听从他的意见。李成桂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此后高丽政权实际上落入李成桂、曹敏修等人手中。
六月王禑被诸将逼宫退位,李成桂主张另立王氏宗亲,曹敏修、李穑则主张立王禑之子王昌(高丽恭让王)。王昌即位后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七月李成桂利用赵浚的弹劾排挤曹敏修得以独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后正式登基称王。李成桂在废黜高丽末代国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来到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代的册封。
李成桂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高丽王朝。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朝鲜半岛改朝换代后明代对李氏朝鲜的恭顺姿态颇为满意,因此也不再坚持在半岛北部设置铁岭卫。
明代将铁岭卫从半岛北部迁到了如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的奉集堡,后来又迁移至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从此辽宁又多了一个名为铁岭的城市。经过这番领土变动之后李氏朝鲜的北部疆域拓展到了鸭绿江流域。如今中、朝两国以鸭绿江为界的边境线由此形成。有明一代所有藩属国中李氏朝鲜最为恭顺。当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明代出兵尽到了保护藩属的义务。明代灭亡后李氏朝鲜仍沿用崇祯年号长达两百多年。
对李氏朝鲜的册封成为了明代处理与周边藩国关系的示范。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朱元璋在对元代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进行否定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外交的原则,但同时又把国际间的交往限定在政府层面的朝贡体系。
朱元璋在构建以明王朝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时对民间海外贸易却发出了严格的禁令。从朱元璋起有明一代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清代入关后沿袭并更进一步强化了明代的海禁政策。这也成为了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人的原因之一。外交对朱元璋其实并非什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内政就直接关系到明王朝的统治是否稳固了。朱元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该如何稳定经济。
在经历元代末年的战乱以后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朱元璋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那些在战乱中逃亡的农民回乡开垦土地,同时还规定在保证必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量这一前提下可以多种植一些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小时候的经历使朱元璋相当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到公元1395年为止全国开塘堰约40987处、疏通河流约4162道。除了鼓励民间百姓屯田之外朱元璋还发明创造了军屯、商屯等模式。
明代的国防军事制度实行的是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卫、所。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明代的卫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体制。明代边地大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大军二分守城、八分屯田。朱元璋曾夸口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粮”。明代还通过鼓励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区了贩运费用。这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在经历元代末年的战乱后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地区受战火波及影响相对较小。明代出年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不及山西的一半。朱元璋下令从陕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这场洪武大移民在中迁徙到各地的山西移民后裔在族谱中留下了山西洪洞老槐树的寻根记忆。洪武大移民以及食盐开中法等政策的实施催生出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国商帮。从洪武半年(公元1375年)起纸币“大明宝钞”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与这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革相伴随的是政治制度的变革: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废除了自秦始皇以来历代沿袭长达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在明代以前大臣在上朝面君时要下跪,可私底下和皇帝坐而论道其实还是比较常见的。自明代以来赐坐成为了皇帝莫大的恩惠。通常情况下大臣在皇帝面前甚至不允许站立,下跪成为了一种绝对必须的义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的皇权帝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