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浩瀚星空中,句芒(gōu máng)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神祇。他既是东方木神,掌管万物生长与季节更替,又是春神与生命之神,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复苏。从甲骨文的模糊记载到《山海经》《礼记》的详细描述,句芒的形象逐渐清晰,成为中华文化中“生命与自然”的重要符号。
一、句芒的起源与身份:从自然崇拜到神话人格化
句芒的信仰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先民观察到草木随季节枯荣、作物依时令播种收获,逐渐将“木”与“生”的力量拟人化,创造出掌管东方与春季的神灵--句芒。
甲骨文中的痕迹:商代甲骨卜辞中已有“东母”“东父”的记载,学者推测“东母”可能与句芒相关,代表东方与生育之神。
文献定型: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明确其东方神与鸟身形象;
《礼记·月令》称:“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将其与春神、太皞(伏羲)关联,确立其季节主神地位;
《吕氏春秋》进一步补充:“其神句芒,佐太皞氏,春始东行。”强调其辅佐伏羲、推动春日复苏的职能。
句芒的身份融合了自然神(木神、春神)与人文神(农事守护者)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利用。
二、句芒的形象与象征:鸟身人面与生命力的具象化
在神话传说中,句芒的形象极具辨识度,其特征与职能紧密相关:
鸟身人面:
《山海经》描述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鸟象征自由与天空,代表对自然的掌控;人面则赋予其人性化的智慧与情感。
类似形象也见于其他东方神(如少昊),暗示上古东方部落以鸟为图腾的信仰传统。
青色与木属性:
东方在五行中属“木”,色为青。句芒常被描绘为身着青衣、手持圆规(象征度量万物生长),与春季的嫩绿、生命的萌发相呼应。
乘龙而行:
龙是沟通天地的神兽,句芒乘龙暗示其穿梭于天地之间,传递春日气息,唤醒沉睡的生命。
这些形象元素共同构建起句芒作为生命使者的符号体系:他既是自然规律的化身,也是人类祈求丰收的寄托。
三、句芒的职能与影响:从农事到民俗的广泛渗透
句芒的核心职能是掌管春季与万物生长,其影响渗透至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农事守护神:
春季是播种的关键时节,句芒被视为农事的保护者。周代有“春祭句芒”的仪式,帝王率百官迎春于东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流传“句芒教民耕种”的传说,将其奉为农业技术的传播者。
时间与季节的象征:
句芒与“立春”节气紧密相关。古代立春日,人们会制作句芒神像(青衣、鸟面),鞭打土牛(“打春”习俗),象征催促春耕、驱散懒惰。
在二十四节气体系中,句芒代表“生”的力量,与秋神蓐收(掌管收获与死亡)形成对比,体现中国古代“生死循环”的哲学观。
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
历代文人常以句芒入诗,如唐代白居易《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中“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虽未直提句芒,却暗含春神降临的意境;
宋代绘画中,句芒常与青龙、春花共现,成为“春日生机”的视觉符号。
四、句芒信仰的现代延续:文化记忆与生态启示
尽管句芒的神话色彩已随时代淡化,但其精神内核仍以不同形式存续:
民俗传承:
部分地区仍保留立春祭句芒的习俗,如浙江衢州“九华立春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通过祭神、鞭春牛等活动传承农耕文化。
生态隐喻:
句芒象征的“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当代生态保护思想高度契合。例如,一些环保组织以句芒为标志,倡导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激活:
在影视、游戏、文创产品中,句芒的形象被重新诠释。如国产动画《非人哉》中,句芒被设计为性格活泼的春神,以现代方式传递传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