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物如流星般划过,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白敏中,这位唐代晚期的政治人物,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他的故事却因一座墓而得以延续,白敏中墓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大门。
墓址之谜与发现传奇
白敏中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渭河以北的程村,此地古代墓冢众多,当地人称之为“白王冢”。其墓志的出土颇具传奇色彩,时间约在抗日战争初期。当时,国民党军队为掘宝挖出此墓志,而李敷仁同志正在渭南县固市渭阳中学教书,曾详细讲述此事。1955 年,此墓志移存至陕西省博物馆,才得以被妥善保存与研究。
白敏中墓志的出土,为研究白敏中的生平事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墓志上详细记载了白敏中的家族渊源、仕途经历等重要信息,让后人能够穿越时空,去探寻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墓志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白敏中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其家族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仕途浮沉:从进士及第到权倾朝野
白敏中自幼丧父,受母教诲,向各位兄长学习,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年),他考取进士,开启了仕途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河东、郑滑、邠宁三府节度掌书记,在地方上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唐会昌初年(841 年),白敏中因政绩显著,被御史中丞高元裕引荐为侍御史,分司东都,转左司员外郎。会昌四年(844 年),他升任兵部侍郎。会昌六年(846 年),唐宣宗继位,白敏中以兵部侍郎之职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改任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此后,他又升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在短短 5 年内,他历经 13 次升迁,可谓平步青云,权倾朝野。
然而,白敏中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牛李党争”的复杂政治环境中,他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落井下石,指使李咸揭发李德裕的罪行,力助宣宗将李德裕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这一行为虽然让他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上风,但也让他背负了“小人”的骂名。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这一做法客观上结束了晚唐长达 40 年的“牛李党争”,对晚唐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功绩:平定叛乱与经略边疆
白敏中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军事方面也颇有建树。唐大中五年(851 年),党项入寇,宣宗命白敏中招讨党项。离京时,宣宗亲自到安福楼饯行,赏赐他通天带,授他开府辟士之权,并让神策军随行护卫。白敏中不负厚望,率军赴宁州(今甘肃宁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以怀柔之策不费兵卒令党项投降,使得朝廷“十余年,无党戎之患”。
两年后,白敏中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他治理西川五年(853 - 858 年),修复关壁,功劳卓著,加拜太子太师。他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缮和拓展,疏浚都江堰内江,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成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些军事和治理举措,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身后之事:谥号之争与历史评价
咸通二年(861 年),白敏中在凤翔病逝。然而,他的身后事却充满了争议。唐懿宗得知白敏中死讯,废朝 2 日,追赠他为太尉。但在讨论对其封何谥号时,太常博士曹邺却直言白敏中生平恶行,建议谥号称为“丑”。曹邺指出白敏中种种罪行,证据确凿,有理有据,唐懿宗最终采纳了曹邺的建议。
对于白敏中的历史评价,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在政治斗争中手段残忍,背信弃义。这种争议反映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影响。
白敏中墓,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遗迹,见证了白敏中一生的辉煌与争议。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了解唐代晚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白敏中墓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