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是北宋末年权倾一时的宰相,同时也是一位在书法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的书法家,然而其政治生涯的种种劣迹又使他背负了“六贼之首”的千古骂名。
仕途沉浮:四起四落的传奇宰相
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年)登进士第,开启了他波澜起伏的仕途之旅。初入仕途,他先任地方官,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升迁,后任中书舍人,又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这一系列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展现出了他在官场中逐步崭露头角的才能。
在政治立场上,蔡京起初支持王安石变法,这一选择使他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甚至被视为日后宰相的潜在人选。然而,北宋政坛风云变幻,当司马光废止新法时,蔡京又迅速追随司马光,积极恢复差役法,且在五日内完成开封府所属各县改募役为差役的任务,其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连保守派首领司马光也不得不折服。但这种政治立场的摇摆不定,也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处于风口浪尖。
宋徽宗即位后,蔡京的仕途更是充满了戏剧性。他因结交童贯,以书画讨宋徽宗欢心,得以重新起用。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登上右相之位,此后更是官至太师。但他的相位并非一帆风顺,先后四次任相又四次被罢免,四起四落的经历堪称古今第一人。在相位期间,他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拉拢同党、打击异己,掀起声势浩大的党禁,撰《奸党碑》,全国刻碑传布,将政治斗争推向了白热化。
祸国乱政:“六贼之首”的罪行
蔡京在政治上的种种行径,给北宋朝廷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他成为了民间口中的“六贼之首”。
在经济方面,蔡京大兴花石纲之役,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搜刮东南一带的奇花异石。这些花石用大船组队编成“花石纲”运往京城,一路上遇到运河狭窄处就不断开挖运河、拆除民房,耗费国家大量税收,给沿岸居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导致民怨沸腾。他还改革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引发了市场的混乱和百姓的不满。
在政治上,蔡京持续大规模打击以元祐党人为主的不同政见者。他列出元祐党人119人,宋徽宗御笔录其名,刻于碑上。这些人不光本人被贬谪发配到边远地区,其子弟也不得在本州居住,更不得进入京城,甚至撤销其俸禄、焚毁其文集。这种残酷的政治迫害,使得朝廷几无可用之人,严重削弱了北宋的政治根基。
此外,蔡京还迎合宋徽宗“丰亨豫大”的享乐思想,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力主修《大晟乐》《宣和画谱》,大兴土木修建延福宫、景龙江等奢华建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奢靡之风,消耗了大量的民力财力。
书法造诣:冠绝一时的艺术成就
尽管蔡京在政治上臭名昭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和卓越的成就。
蔡京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蔡准为北宋初期书法名家,以楷书与行书见长。他自幼受家学熏陶,初习书法以唐人法度为根基,尤重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规范,同时上溯晋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精髓。这一时期,他的书法风格偏向工整严谨,注重结构的平衡与笔画的力度,代表作如《唐玄宗鹘鸰颂跋》可见其早期对唐人法度的忠实继承。
随着仕途的崛起,蔡京的艺术视野逐渐开阔。他跳出唐人框架,深入研习二王行草,并吸收宋代新兴的“尚意”理念。此阶段,他的书法开始展现“豪健洒脱”与“姿媚流畅”并存的特点。米芾曾评价其书法“痛快沉着,别具风格”,并自叹弗如。蔡京在政治权力鼎盛时期创作的《草堂诗题记》《节夫帖》等作品,笔法大开大合,结字奇巧,既保留晋人风骨,又融入宋代文人书法的抒情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晚年蔡京因政治失势被贬岭南,书法风格更趋超脱。其作品《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字大约2厘米见方,通篇278字,刊葬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2017年新出于河南省禹州市鸿畅乡李金寨村,现藏禹州市博物馆。此作品展现出他在历经人生起伏后,书法艺术所达到的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境界。
结局悲凉:饿死途中的历史警示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大举南下,宋徽宗慌忙禅位给宋钦宗。国难当头,朝野官民纷纷揭露蔡京、童贯等人的罪行,要求对其进行惩处。宋钦宗将蔡京“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在被贬途中,蔡京携带大量搜刮来的钱财,但由于他作恶多端,招致了沿途老百姓的反感,举着钱却买不到任何东西。他不由得哀叹道:“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终,80岁的蔡京饿死在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蔡京的一生,是复杂而矛盾的一生。他在政治上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祸国殃民,成为了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而在书法艺术领域,他又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卓越的成就,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也让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其功过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