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明英宗亲征瓦剌兵败被俘:明使节用火器震慑敌军

作者:Marshall2024-10-31      来源:爱上历史

公元1449年,明朝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历史事件——明英宗亲征瓦剌兵败被俘。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明朝对外政策由攻势转为防御,更在后续的外交谈判中,展现出了明朝火器的先进与震慑力。

一、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失利

公元1449年9月1日,即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瓦剌,却在北直隶宣府镇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遭遇瓦剌军袭击,惨败被俘。这场战役,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源于明英宗对瓦剌部的过度轻视与准备不足。在亲征前,明朝的吏部尚书王振曾查实瓦剌使者人数,削减了贡马数量,引发了瓦剌的愤怒和进攻。明英宗不顾反对,率军匆忙出征,最终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围,兵败被俘。

二、北京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

明英宗被俘后,明朝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但在于谦的领导下,明朝军队迅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抵御了瓦剌军的进一步南侵。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明朝军队的英勇与坚韧,更在于谦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不仅挽救了明朝的危局,更使明朝得以在瓦剌的威胁下稳住阵脚,为后续的外交谈判争取了时间。

三、明使节杨善用火器震慑敌军

在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明朝与瓦剌之间的外交谈判提上了日程。此时,一位名叫杨善的明朝官员,以其出色的口才与智慧,成为了这场谈判的关键人物。

杨善在谈判中,不仅巧妙地回应了瓦剌对明朝军队战力的质疑,更向瓦剌国主详细描述了明朝在边关布置的国防线,以及改良后的火炮技术和正在研制的新式火器——两头铳。

据《明史》和明朝冯梦龙的《智囊》记载,杨善向瓦剌国主描述了两头铳的威力:“装铁弹子数个,擦上毒药,排于四层,候马来齐放,俱打穿肚。”这种新式火器的描述,确实起到了震慑敌人的作用,说得瓦剌那边的人脸色都变了。

四、火器的威力与明朝的军事改革

杨善在谈判中提及的两头铳,并非空穴来风。据《明史》的“兵志”记载,明朝在正统末年,确实在边备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开始铸造两头铜铳。这种武器置放了三个火药筒,一次三发,能击溃敌军的骑兵,射程达到三百步。

明朝对火器的重视,并非始于此时。早在永乐年间,河北边防各山顶都已设置了大炮。而到了明朝末年,更是出现了如徐光启这样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建立火器部队的设想,并设计了包括双轮战车、炮车、西洋大炮、中炮、鹰铳、鸟铳等在内的现代化军事装备。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揭秘: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真正起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