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最出名的女性当属冯太后,北魏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将北魏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教导出北魏孝文帝这样能文能武,颇有才干的帝王。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加上孝文帝的改制,北魏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隔阂大大减少,社会安定和乐。
冯太后这样的女性,在北魏历史上其实只能当做一个巧合来看。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旧制子贵母死,一旦孩子被立为太子,就要杀掉孩子的母亲,以防外戚干政。
但是这样,太子和养母之间一定会有情感上的裂痕,日后太子登基为帝,养母为太后,两人之间必会互相提防,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后想干预朝政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冯太后确实和养子拓跋弘关系不好,也几度争权夺势。但是冯太后却能亲自教养孙子拓跋宏,一手教导出一个明君孝文帝,冯太后去世时,孝文帝为她哀悼痛哭三日,直言他的教导和北魏朝政,长时间以来全赖冯太后。
像冯太后这样厉害的人物,北魏历史上还有一个,她有才华有能力,只可惜不肯用在治理国家上,只想着怎样供自己取乐。这位太后是灵太后胡氏,她是宣武帝的宣武灵皇后,孝明帝元诩生母。看到这里,有没有感觉不太对?北魏旧制不是子贵母死吗?怎么这位皇帝生母还能活着当太后?
这就是灵太后的本事了,她让宣武帝为她改了祖制,废除了这条规矩。胡氏刚入宫时,宫里是高氏为后,当时后宫的争斗非常厉害。在高氏之前,有一位于皇后诞有一子,但是高皇后进宫不久,于皇后便暴毙,皇子也无端夭折,宫中传言是高皇后为了皇后之位害死了于皇后和皇子。
高皇后也有过一个儿子,但是不幸夭折,人们怀疑是高皇后怕自己被处死,下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当时因为这条子贵母死的制度,后宫嫔妃无人敢怀孕,即便有也偷偷打掉。以至于宣武帝二十七岁还没有一个儿子。
胡氏进宫后,说:天子怎么可以没有儿子,作为嫔妃怎么能害怕自己被处死而让天子没有儿子呢?等胡氏怀孕后,有嫔妃劝她偷偷打掉,可胡氏说:祈祷我怀的是个儿子,让天子后继有人,即便要我死去也甘愿。
宣武帝听说这件事后,万分感动。胡氏生下孩子,果然是个儿子,为这个儿子取名元翊,还将胡氏晋封为充华。元翊两岁大的时候,宣武帝便将他立为太子,可是胡氏不但没有被赐死,反而又升为贵嫔,地位仅在皇后之下。高皇后自然不乐意,视胡氏为眼中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个女人一直处于明争暗斗中。
宣武帝去世时,元翊仅仅六岁,高皇后为皇太后,胡氏为皇太妃。从这个时候起,胡氏的政治野心开始展现出来。高皇后的娘家叔父高肇把持朝政,但是残害宗室,早就得到宗室的不满。胡氏便联合宗室,先对高肇下手。宣武帝死时,高肇远在川蜀,胡氏即刻命人给高肇传信,令高肇立刻回来。高肇一听到宣武帝去世,赶回京城在宣武帝灵前哀哭不止,但是他没想到,京城里的天早就变了,根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
就在宣武帝灵前,胡氏早就命人埋伏在两侧,高肇还在灵前痛哭的时候,两侧的人便一拥而上制住高肇,直接拖出去将他杀了,对外宣称是畏罪自杀。
高皇后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仗,在胡氏的逼迫下,出家为尼,三年后也被胡氏所杀。处理完高家这个棘手的外戚,胡氏才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新帝继位初期,由于元翊年幼,朝政大事都是胡氏代为决断,大臣们都称她为殿下。起初,胡氏在朝政的处理上也是深得人心,但是很快她不满足于此,开始要求朝臣称她为陛下,自称朕,就连祭祀也想用天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