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吗?

作者:Marshall2022-01-04      来源:爱上历史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平陵之变发生前,作为曹睿的托孤之臣,司马懿其实已经被另一个辅政大臣曹爽,排除在了魏国最高决策权外。

曹爽明面上晋升司马懿为太傅,通过这种明升暗降的方式,夺走了司马懿作为一名辅政大臣的所有实权,之后更是任命自己的亲兄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完全把持住了宫中禁军的控制权。

可以说,即使是考虑到司马家族隐藏的三千死士,我们依旧找不到司马懿逆风翻盘的可能,但司马懿却依旧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既是他精密筹划、步步为营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的政局形势以及曹爽等人的怯懦有关。

先来说一说司马懿本人的布置。开头提到,曹家安排曹羲、曹训兄弟掌控禁军,这就避免了禁军为司马懿所用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支兵马就可以成为曹家的保护伞。

禁军的调动无比敏感,一般情况下必须有禁军将领,乃至皇帝本人的命令才能出动。结果,禁军的这一特性成为了司马懿着重注意的软肋。

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原本应该统摄禁军的曹氏兄弟因为司马懿的故意示弱,竟然没有一丝警惕的一齐出了洛阳。失去了两位将军的指挥,禁军几乎没有任何消息来源去了解和洞悉整个政变发生的过程,甚至在一开始都不清楚洛阳城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此一来,群龙无首的禁军虽然依旧不能被司马家轻易调用,但同时却也成了被困在军营中的一步死棋。结果,京中禁军被完全困死,而司马家苦心孤诣所积攒和蓄养的三千死士,就成了当时京中一股难以匹敌的军事力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当然了,禁军的困局不能完全归咎于曹羲、曹训两人的疏忽大意,司马懿本人堪称影帝的“临终”表演,同样也是曹家人丧失警惕心的重要原因。

第二条原因则源自于当时魏国内部逐渐激化的矛盾。

曹睿驾崩前,曾经三日之内连下五道火诏,将正在辽东前线指挥作战的司马懿叫了回来。

面对匆匆赶来的司马懿,曹睿睁开浑浊的双眼,紧紧握住司马懿的手,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可以说,从当时的语境和语态来看,曹睿的临终托孤的重点都是在司马懿,而非后来大权在握的曹爽身上。但可惜的是,曹魏内部的根系绝非司马懿可以轻易撼动的,在曹睿驾崩后,曹爽逐渐把持朝政,成为当时魏国当权者。

只不过魏国虽是曹操所建立,但从任何意义上来讲,它都不应该是一家一姓的私产,即使是曹家也不例外。

比如在魏文帝时期,曹丕就曾经多次试图割裂皇权与曹氏族人的利益纠葛。而在曹爽掌权后,他的许多做法与其说是为了忠于皇帝,不如说是为了曹家的利益。

正因如此,在一些涉及到根本性问题的站位时,魏国内部的冲突开始显现开来,比如曹氏宗亲与士族阶级的利益冲突,皇帝本人与曹家的权力错位,都在此时埋下了伏笔。

与强大的曹家相比,士族阶级甚至皇帝本人的力量长期处于下风,这也是为什么在高平陵之变中,与皇帝本人一荣俱荣的郭太后会站在司马懿一边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两条原因以外,曹爽本人的应对态度同样是促成高平陵之变曹家完败的重要因素。

后三国时代,是人们对于三国末期历史的一种评价,相较于群雄逐鹿的前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故事,即使是在小说中也显得有些乏味。西晋狂士阮籍在缅怀广武地区的楚汉古战场时,曾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后三国时代的历史,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评价。

作为高平陵之变中的关键人物,曹爽在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后的举动,实在是有些上不了台面。当大司农桓范赶来向他报信时,他既没有听从对方的建议带皇帝去许昌,召集全国兵马围剿司马懿,也没有利用身边现有的兵力去抵抗司马懿可能的攻势。

相反,他听信司马懿只夺兵权,不伤人命的承诺,放弃抵抗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富家翁。之后的结果众所周知,在曹爽等人放弃抵抗后,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放弃对曹爽等人的追究,却在暗地里搜罗编织曹爽等人蓄意谋反的证据。

最终,曹爽被夷灭三族,曾经根基深厚的曹氏宗族也元气大伤。可以说,曹爽这位身居高位的曹姓权臣,虽然在朝堂的政治倾轧中有着高超的手腕,但是面对司马懿以生死为赌注的政变时,却变得畏首畏尾,直接断送了曹氏家族的未来和前程。

司马懿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你知道此人是谁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