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摧毁曹爽集团,彻底掌控曹魏政权。在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政变中,四朝元老蒋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以书信劝降曹爽,为司马懿的胜利铺平道路。然而,这场合作最终演变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欺骗:司马懿背弃承诺,处决曹爽并灭其三族,而蒋济则因失信与自责,在政变后短短三个月内抑郁而终。这段历史,不仅暴露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更成为司马懿阴险手段的经典注脚。
一、背景:曹魏政局的失衡与蒋济的立场
1. 曹爽专权与世家大族的反弹
魏明帝曹睿去世后,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起初,曹爽对司马懿尚存敬意,但很快在亲信丁谧、邓飏等人怂恿下,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无实权的太傅,并大肆安插亲信掌控禁军。曹爽的专横引发以蒋济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强烈不满:
政治层面:曹爽随意变更法度,甚至软禁郭太后,挑战皇权正统性。
军事层面:兴势之战惨败于蜀汉,暴露其无能;生活上仿效皇帝排场,激化文武矛盾。
经济层面:亲信何晏等人肆意改动律令,扰乱国家治理。
2. 蒋济的矛盾与抉择
作为曹魏四朝元老(服侍曹操、曹丕、曹睿、曹芳),蒋济深受曹氏信任,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之首。然而,面对曹爽的倒行逆施,他陷入两难:
忠于曹魏:蒋济多次劝谏曹爽改正,甚至在朝堂上直言“国家的律令应由有才能的贤臣来修订,而不是由平庸之辈轻易改动”,但均被无视。
维护世家利益:曹爽提拔亲信、打压异己,严重威胁以蒋济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地位。
最终,蒋济选择与司马懿合作,试图通过政变恢复“曹魏旧制”。
二、司马懿的欺骗:承诺与背叛
1. 政变中的关键角色:蒋济的劝降信
高平陵之变爆发时,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祭拜明帝陵墓,司马懿趁机控制洛阳。为迫使曹爽投降,司马懿利用蒋济的威望:
蒋济的承诺:司马懿向蒋济保证,只要曹爽交出兵权,便“长保富贵”,仅罢免职务,不伤性命。
蒋济的行动:蒋济亲笔写信给曹爽,以四朝元老的身份劝降,称司马懿“无他志,但欲老兵耳”,并承诺“侯爵可保”。
曹爽的动摇:曹爽在桓范劝其带皇帝逃往许昌召集军队,与蒋济信中“不失为富家翁”的承诺间犹豫,最终选择投降。
2. 司马懿的背叛:政变后的清洗
曹爽投降后,司马懿迅速撕毁承诺:
灭族行动:以“谋反”罪名逮捕曹爽及其党羽,处决曹爽、曹羲、曹训等三族,死者达数千人。
蒋济的震惊:据《资治通鉴》记载,蒋济原以为司马懿仅会罢免曹爽,未料其大开杀戒。他多次上书反对滥杀,但均被无视。
封赏的讽刺:司马懿为安抚蒋济,晋封其为都乡侯,增邑七百户,但蒋济“自以失信于曹爽,内愧不已”,拒绝接受封赏。
三、蒋济的结局:内疚与死亡
1. 心理崩溃与抑郁而终
蒋济的自杀,被视为对司马懿背叛的直接回应:
道德困境:蒋济以“忠直”著称,曾因劝阻曹操迁徙百姓而受赞誉。但此次劝降曹爽,却导致其灭族,违背了自己“不伤无辜”的信念。
身体恶化:据《三国志》记载,蒋济在政变后“寝疾不起”,即卧床不起,最终“卒,时年六十二”。
历史的附会:后世文献(如《世说新语》)更渲染其因“愧对曹爽”而自杀,虽未必完全属实,但反映了对司马懿背信的批判。
2. 司马懿的胜利与代价
司马懿通过欺骗蒋济,成功铲除政敌,但代价是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蒋济之死的象征:蒋济的自杀,标志着司马懿与世家大族的联盟破裂。此后,司马氏不得不通过更残酷的手段(如淮南三叛的镇压)巩固权力。
政变的影响:高平陵之变虽让司马氏掌控曹魏,但也埋下西晋八王之乱的隐患——权力过渡的残酷性,最终导致五胡乱华。
四、历史评价: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
1. 蒋济的悲剧性
蒋济的结局,是理想主义者在权力斗争中的典型失败:
能力与局限:他精通谋略(如合肥退敌),却低估了司马懿的野心。
道德与现实的冲突:试图以“忠直”调和矛盾,却沦为权力工具,最终被抛弃。
2. 司马懿的权谋本质
司马懿对蒋济的利用,暴露其权谋的核心:
无原则性:为达成目的,不惜欺骗盟友,甚至牺牲四朝元老。
长期布局:从装病隐忍到发动政变,每一步都经过精密计算,蒋济只是其棋局中的一子。
3. 后世的启示
蒋济的故事,成为权力异化的经典案例:
政治伦理的警示:权力斗争中,道德承诺往往脆弱不堪。
历史循环的注脚:司马氏通过欺骗上位,最终西晋亦因内斗灭亡,印证“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