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安远庙的历史

作者:Marshall2022-06-08      来源:爱上历史

安远庙,又名“伊犁庙”、“金顶寺”,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俗称“方亭子”。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方向,武烈河东岸的冈阜之上,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外八庙”之一。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简介

安远庙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前部较开阔,后部布局紧凑。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寺内分三进院落。第一进山门内是一片广阔的场地,南北各有五间配殿,正面及两侧原有三座棂星门,现已不存。第二进院落以汉、藏结合的平台门与一进院落分开。第三进院落是由70间廊房组成,正中为主体建筑“普度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族寺庙中常见的“都纲法式”。

1988年1月13日,安远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包括安远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历史沿革

安远庙由于其形制上仿造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故又称“伊犁庙”。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5月,达什达瓦部先后分两批到达承德,乾隆皇帝甚为关切,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原伊犁固尔扎庙毁于战火,遂下令在达什达瓦部驻地附近武烈河东岸的山岗上“仿伊犁固尔扎庙式”建造安远庙。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安远庙建成并举行了盛大的跳布札等庆祝活动。 清末民初,安远庙屡遭抢劫和破坏,庙内文物失散,殿堂毁坏,寺内一片残垣断壁。 1949年前后,安远庙仅存普渡殿、山门及附属的小殿,其他建筑皆已坍毁。

20世纪80年代,国家拨出专款修缮安远庙,将普渡殿、山门、二道山门、配殿、门殿均恢复为清朝原貌。 1985年,安远庙对外开放。

历史事件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达什达瓦之妻组织所属部众密切配合清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清军平叛后,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达什达瓦族要求迁徙内地,清朝廷同意,先后分两批到达承德。乾隆皇帝对迁到承德的达什达瓦部众甚为关切,将他们重新编为九个佐领,归入驻防八旗,隶属于上三旗。

同时拨给牲畜,划给牧场,发给粮饷,并在普宁寺附近的河谷上营建房舍供他们居住。随同迁居的17名喇嘛也安置在普宁寺内。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原伊犁固尔扎庙毁于战火。遂下令在达什达瓦部驻地附近武烈河东岸的山岗上“仿伊犁固尔扎庙式”建造安远庙。据记载,达什达瓦人从伊犁迁出时,有人口1万余人,历时4个月长途跋涉,仅剩五分之一人口。

保护措施

1982年7月23日,安远庙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安远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包括安远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乾隆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皇太极称帝改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