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山河破碎,百姓苦不堪言。在这动荡的时代,一位名叫杨幺的义军首领挺身而出,以洞庭湖为舞台,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争篇章。
出身贫寒,投身义军
杨幺,本名杨太,1108 年出生于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祝家岗(今新兴乡)。他出身雇工家庭,幼时仅读过两年私塾,便辍学在商船上佣工糊口。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心中的正义与勇气。建炎四年(1130 年)二月,钟相在金人屠潭州(今湖南长沙)、孔彦舟军队犯澧州(今湖南澧县)的危急时刻,率众起义,保卫家乡。杨幺毅然投身其中,成为义军首领之一。因他在义军诸首领中年龄最幼,土语谓幼为幺,故大家都称他为杨幺。
临危受命,重振军威
然而,起义军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同年三月,钟相不幸牺牲,起义军陷入困境。在这关键时刻,杨幺挺身而出,联络龙阳的夏诚、杨钦、杨广及慈利陈寓信、松滋李合戎、澧阳英宣等数十名首领,继举义旗。他们集结了 8 万起义将士,伐木为船,垒土成寨,坚守战斗。杨幺深知,要在这乱世中立足,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积极组织义军制造战船,在各水寨大造车船。这些战船高两三层楼,可容纳近千人,舱内装车轮,踏车击水,往来飞快。又设拍竿,长 10 余丈,上放巨石,下安辘轳,顶系绳索,遇敌船近,一拉绳索,便可飞石击船。此外,还配备了木老鸦、鱼叉、弩拿子等投掷武器和长兵器,使官船难以接近。
建立政权,推行政策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杨幺的势力不断壮大。绍兴三年(1133 年)四月,他被洞庭湖区各县起义军推为总首领,自号“大圣天王”,立钟相少子钟子义为太子,并用以纪年。设总寨于宝台山(今围堤湖乡宝台村),关口要隘分置水寨 70 余个。他执行钟相“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纲领,并采用“陆耕水战”“兵农相兼”的政策,豁免义区钱粮赋税,发展生产。这一政策深受百姓拥戴,使得起义军的势力东越岳阳,西至鼎澧(今常、澧一带),北抵公安,南至长沙界内,席卷洞庭湖区 7 州 19 县,拥众 20 万。
顽强抵抗,宁死不屈
杨幺的崛起引起了南宋朝廷的恐慌。宋高宗先后派程昌寓、李纲、折彦质、王燮等将领率兵镇压,但均遭失败。绍兴五年(1135 年)二月,宋高宗以右仆射张浚为监军,从抗金前线调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置使,发起对义军的第七次“围剿”。岳飞采用“剿抚并行”的策略,一方面引诱黄诚、杨钦等投宋,另一方面用杨钦之计,掘闸放水,伐木塞港,以杂草漂浮水面,破坏义军车船的优势。
六月十一日,宝台山总寨被攻破。杨幺拒不降宋,他泅水突围,在天鹅凼(今围堤湖乡境内)为牛皋所获。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幺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 27 岁。
历史影响,千古流传
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盘踞的地方不大,实力有限,但波及湖南、湖北两路,起义群众多达二十万人,持续了六年之久,是宋代三大农民起义之一。他的事迹在汉寿和洞庭湖区广为流传,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古典文学《说岳传》《后水浒传》等都有杨幺的故事。在《后水浒传》中,杨幺还被描绘为梁山首领宋江转世托生,领导三十七位好汉于南宋初年聚义洞庭湖,延续替天行道的事业,反对朝廷招安。
杨幺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