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4世纪中期,当时的德里苏丹国绝对是当时的次大陆霸权国,不仅仅拥有者庞大的封建骑兵军团,同事还有治下的数千万农民提供给养,并能坐享繁荣的东西方国际贸易红利。新继位的苏丹穆罕默德-本-图格鲁格,也有雄心壮志去完成一番更伟大的事业。至于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入侵中国计划,就是其人行为模式与性格缺陷的集中体现。
默罕默德继位时 德里苏丹也处在国势巅峰
早在穆罕默德继位之前,他的父亲阿兰丁就已通过军功等手段上位,从内部蛀空原先的德里苏丹统治阶层。加之对恒河三角洲、坎贝半岛和西南海岸的成功征服,足以让后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之王。反过来,这意味着新君主将很难继续在次大陆方向进行军事扩张,还要为如何建立有效统治而伤脑筋。倘若不能顺应形势发展,很可能连做一个普通的守成之主的要求都难以实现。
德里苏丹国的核心 就是突厥化军事集团
不过,穆罕默德的野心显然比周遭人的期待要大出许多。在自己刚刚登位的1325年,他就着手整顿陈旧的经济系统,向所有省份都派出了税务评估团队,以便掌握治下领域的极限财力。由于千年以来的不断沉淀,当时的印度基层社会被种类繁多的各等级封建领所覆盖。这些土地的所有者中不乏突厥化军官、投诚的印度教领主,以及父亲留给自己的直属征服成果。若不从中搜刮出更多民脂民膏,则任何大刀阔斧的决策都难以被有效执行。
默罕默德的一生都在与各方争斗
同时,默罕默德也继续坚守自己所信奉的伊斯兰本位主义,意在压制数量更为庞大的印度教群体。例如对圣城卡瑙吉的屠杀,就是最骇人听闻的一次整顿行动。当然,任何从中亚南下的征服者都不可能将自己与印度社会完全隔绝。由于伊斯兰教义允许穆斯林们保护其他有经人,所以能给统治者送去大笔不菲的信仰税。德里苏丹的前几位君主,就利用这个理论缺口,维持着相当比重的个人收入。只是在心气颇高的年轻君主看来,这样行事也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许多原籍中亚的穆斯林军事贵族,会在短时间内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但完全依靠武力建国的德里苏丹,从根本上要仰仗这个有限的团体维持特殊地位。所以,如何防止小集团内部的氛围堕落,就被看做是异常重要的工作。
德里城的多元文化氛围 让苏丹嗅到了潜在威胁
1327年,默罕默德悍然宣布迁都,放弃德里而选择去德干高原附近的道拉塔巴德。那里曾是多个印度本土政权的核心,也是南印度与北方商路的必要中转站。而且还距离印度洋海岸不远,可以让苏丹的宫廷更好的享受贸易和农业税收。但更要紧的考量,是将居于核心的突厥化军政队伍迁出原地,将他们与盘根错节的老关系网隔绝。由于道拉塔巴德一直是位于山丘上的堡垒,周围根本没有德里那样的巨大市场和民居社区,自然很适合来扮演新的特殊都城角色。
默罕默德计划从德里迁都到道拉塔巴德
为此,苏丹不仅要为自己的部属和家眷提供搬迁费用,还要斥巨资在两地间兴修王家大道。随后又发现仅有道路还不足以吸引人流,便继续投资驿站和邮政系统,确保南迁后的自己不会对北方失去控制。当然,相当部分的民众也被要求随都城南下,并会获得君主本人给予的路费补助。但微薄的津贴根本无法负担起大部分花销,让许多身体虚弱者在半途中就倒毙在路边。更加讽刺的是,被默罕默德要求搬家的往往是穆斯林群体。他们的商业专家、手工业熟练工、服务业能手和军队家眷身份被尤其看重,结果却在折腾中损失最大。反倒是不受待见的印度教群体,被继续留在原来的德里城区。哪怕失去了繁荣大市场或贸易中心地位,他们还是让那里不至于陷入死寂。
许多民众死在迁都的半途中
1329年,默罕默德正式携整个宫廷完成迁都大业,却并没有因此就将国家的重心彻底南移。因为北方的旁遮普还是重要产粮区,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成熟定居带也不能轻易放弃。乃至开博尔山口以北的中亚,都是商团和新募士兵的主要源泉。何况在13-14世纪之交,德里苏丹国本身还曾多次遭遇蒙古入侵,而始作俑者还依然在兴都库什山的另一头存在。
苏丹还企图对河中等地实施银弹外交
于是,心傲气高的苏丹开始谋划全面反攻,准备同时将进入衰退期的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消灭。他从遥远的河中请来大批地方贵族,以经济资助为条件去换得对方臣服或配合。同时也计划召集一支数量达370000人的远征军,并为庞大的动员提前预支了整年费用。但大部分突厥化贵族都不赞同此举,印度教王公则更不乐于为敌视自己的暴君买单。最后闹得全军都状态欠佳,在被迫解散前的1年里都没能形成战斗力,也让苏丹的宏伟计划打了水漂。那些已经花出去的钱,自然是难以追回。
默罕默德企图集中37万大军北伐中亚
经历以上这些不成功的运作,原本算是充裕的德里苏丹国库也迅速告罄。眼看自己的野心还没有完成过半,口袋里的钱已入不敷出,默罕默德又准备对境内的币制进行改革。从1330年起,苏丹下令用铜铸造新的货币,定价却等同于过去的黄金白银。结果在大量使用后造成严重通胀,并让心怀不轨者能以更低成本来疯狂复刻假币。如此一来,各级封建贵族也叫苦不迭,让这项措施在3年后被勒令废止。
默罕默德时期发行的劣质铜币
还是在1333年,默罕默德又一次抛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成果。他召集10000人的精锐部队,宣布要率领他们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目标是尚处蒙元统治下的中国。但全军刚刚抵达今日喜马偕尔邦境内的库尔卢,就在天灾人祸中损失惨重。虽然预想中的前进路线有河流与贸易路线支撑,但长期据守当地的印度教卡托克山民却不愿让出通道。他们在山麓间不断设置路障和伏击圈,让习惯骑兵作战而熟悉现场的入侵者苦不堪言。尤其当德里苏丹国的军队推进至高海拔山区,纷纷因高原反应而变得嗜睡和有气无力,险些在这片穷乡僻壤中全军覆没。
时至今日都缺乏有效道路的 喜马偕尔邦
到了1334年,这位苏丹的多年折腾恶果开始逐个浮出水面。许多先前遭武力强制压服的地区,纷纷因不堪忍受暴政而掀起叛乱。首先是绝对距离最远的孟加拉,然后是次大陆西北的拉其普特。即便在看似最为柔弱的南方,也有大联盟性质的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出现。默罕默德心痛的发现,德里苏丹国的军队已不堪重负,募兵所需的资金也很难凑齐。自己只能灰溜溜的离开新都道拉塔巴德,再次让价格不菲的宫殿、社区和道路投资都打了水漂。几位原本镇守中印度的地方大员,也接着君主的还都德里而纷纷自立。于是,默罕默德生涯后期的领地范围,就比自己接过权力时要缩水50%。
默罕默德死后不到50年 帖木儿的军队将杀入德里
1351年,倒霉的苏丹在谋划忙于下一次用兵时病逝。原本处在国势巅峰的德里苏丹国,却由于他的努力而一路走跌,最后都没能等来触底反弹。继承者们也将再无扩张之力,频繁忙于维持中北印度的那些领地。作为苏丹国都城的德里,也在几十年后的帖木儿入侵中被屠戮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