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襄王,即楚顷襄王熊横,芈姓,熊氏,名横,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在位。他的一生,见证了楚国从衰落走向更艰难的困境,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记。
继承王位,局势动荡
楚襄王的继位之路充满了波折。楚怀王二十七年(前302年),当时还是太子的熊横在秦国与人发生私斗,杀死秦国大夫后逃回楚国。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国攻打楚国,楚军战败,楚怀王害怕秦国,便派熊横到齐国作人质求和。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占领楚国八座城市,并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晤。楚怀王在子兰的劝说下前往,结果被秦国扣留,要求楚国割让巫和黔中的郡县。楚国大臣商议后,诈称楚怀王去世,讣告齐国,齐国国相认为不应拘留楚太子来要求楚国淮北的土地,于是齐湣王采纳国相的计谋放回熊横。熊横回到楚国后,继承王位,是为楚襄王。
楚襄王继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自公元前312年丹阳、蓝田之役被秦国打败以后,楚国便一直受秦国欺压。楚襄王元年(前298年),秦国因要挟楚怀王未得到土地,楚国又新立君王以对付秦国,秦昭王大怒,发兵出武关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军五万人,夺取楚国析邑等十六座城池而回。
沉迷享乐,朝政腐败
楚襄王在位期间,生活奢侈,沉迷于享乐之中。他经常与夏侯燕陵君等贪图享乐的人在一起,对国事不管不顾。大臣庄心对此十分忧虑,便前去劝谏说:“大王您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他们都是一些贪图享乐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国政,恐怕楚国就要亡国了。”然而,楚襄王却不以为意,认为天下太平,楚国不会亡国。庄心进一步劝谏:“我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后果才敢这样说的。如果大王继续宠幸这四个人,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如果大王不信,请让我先到赵国避一段时间,看看事情会如何发展。”楚襄王同意了庄心的请求。
庄心在赵国只待了五个月,秦国就发兵攻打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楚襄王连忙逃走,流亡到了城阳。这时他才想起庄心的话,心里十分后悔,赶紧派人去赵国把庄心请了回来。庄心回来后,楚襄王向他请教应对之策,庄心回答说:“我听说,就算见到兔子来了才放猎狗去追,羊丢失了才去修补羊圈也还来得及。现在大王还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只要大王有心振作,一定可以恢复楚国的。”楚襄王听后,立即封庄心为阳陵君,并在他的辅佐下重振国力,终于收复失地,渡过了这次危机。但这一事件也充分暴露了楚襄王前期在朝政上的腐败和昏庸。
外交失策,国力受损
楚襄王在外交政策上摇摆不定,时而与秦国议和结亲,时而又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攻打秦国,但最终都未能改变楚国的困境。
楚襄王七年(前292年),他从秦国迎娶新妇,秦、楚两国再次和解。楚襄王十四年(前285年),他与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会,议和结亲。然而,第二年他又与秦、赵、魏、韩、燕等国共同攻打齐国,夺取淮北。这种反复无常的外交政策,使得楚国在诸侯国中的信誉受损,也难以获得真正的盟友。
楚襄王十八年(前281年),楚国有个惯于用微弓细绳射击北归鸿雁的人,楚襄王听说后,召来询问。那人以射雁为喻,劝说楚襄王以圣人作为弓,以勇士作为箭,看准时机张弓去射取天下。楚襄王因此受到鼓舞,遗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但秦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发兵来攻打楚国。楚襄王在外交上的失策,使得楚国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最终结局,楚国危局
尽管楚襄王在后期曾重振国力,收复部分失地,但楚国的衰落趋势已难以挽回。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国的都城郢,烧毁了先王的坟墓夷陵。楚襄王的军队全线崩溃,不能再战,退往楚国东部的陈城自保。此后,楚国西北领土尽失,国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263年秋,楚襄王病死,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熊完逃回楚国立,是为楚考烈王。楚襄王的一生,是楚国在战国乱世中挣扎的一个缩影。他在位期间,楚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他的个人能力和决策失误,加速了楚国的衰落。然而,他也在后期试图振作,重振国力,虽然未能改变楚国的命运,但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