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古代社交有哪些忌讳

作者:Marshall2022-07-02      来源:历史资料网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在名字称谓上有一种特殊礼俗,称为“避讳”,其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分国讳和私讳两种。

国讳

国讳又称官讳,是指举国之人都应避讳的名称,主要是皇帝及皇帝的祖、父、皇太子等人的名字。如唐高祖李渊当皇帝后,他的祖父李虎虽早已死去,且未当过皇帝,但在当时“虎”字便应避讳。皇帝是天下至尊,当朝皇帝,称呼他为皇上、上、万岁、陛下。死去的皇帝,称他的谥号、庙号,绝对不能直呼其名。

甚至与名字相关的字、音相同的字也要避开。因而,对皇帝称呼的避讳,不仅仅人人都应遵守,而且是一种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礼俗,诸如取名、谈话、写作、通信、科举答卷、公文往来、事物名称,等等,凡与皇帝名字的字、音沾边的,都在避讳之列。社交场合尤其应该注意,一旦被检举,便成了罪名。

避讳皇帝名字最常用的方式是改字、去字,如汉武帝叫刘彻,彻字就需要回避,他登基后,汉初的大臣蒯彻,用与“彻”字意义相近的“通”字代替。雍正皇帝胤禛登基后,他的二十几个兄弟,都将“胤”字改为“允”字。而当时的诗人王士禛,则因“禛”字需要避讳,而被改为音近似的“正”字。

与皇帝陵寝名字相同的名称也得避讳,康熙皇帝的陵寝叫景陵,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便下诏将湖广的景陵县改为天门县。

此外,物名也须避讳帝名,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而改成“薯药”,到了宋代,宋英宗赵曙即位,又得避他的名讳,薯字又改为山字,这样,薯蓣便一改再改成了山药了。

避讳还有去字、避字等方法。如唐人修史,遇到前代人名与当朝庙讳相同者,便采取这种方法。名字中有两个字的去掉一个字,萧渊明犯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去渊字改成萧明;韩擒虎犯李渊的祖父李虎名讳,去虎改成韩擒。

避国讳还有缺笔、空字、复盖等方式,这些都是用于书写时的避讳方法。缺笔法是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果缺最后一笔成了其他字,那就缺倒数第二笔,或采取其他方法。如孔子的名字孔丘也是国讳,丘字缺一笔成了“斤”字,因此缺倒数第二笔。地名中有丘字的,如直隶任丘县,写作任邱县。

文人士子、官员特别应注意书写时对圣讳的避讳,如果在著述、考卷、公文、书信上面忘记避讳,即所谓“犯讳”,落在白纸上的黑字变成了无法否认的罪名。

私讳,主要指的是家讳,即某家族对尊长之名字的避讳,而其他人与该家族人交谈、字面往来,也应遵从他家的讳称,不然的话,便是失礼。

私讳

避私讳也常用改字、替字等方式。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写作《史记》时,凡遇谈字,则改用“同”字,战国时期的张孟谈,在《史记》中便成了张孟同。这种避家讳在宋代最为盛行,有个叫刘温叟的,因父亲名“岳”,便终生不游嵩岳(嵩山)和岱岳(泰山),也不听音乐。

为自己家的尊长避讳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应避的名字自己都清楚,为别人避讳可就麻烦了,需要了解对方尊长即对方的名讳,古代有句话叫“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后一句说的就是这方面的应注意的事情。

避这种私讳比避国讳还不好办,避国讳主要是避皇帝一家,记住其一家的讳称便可应付,而避这种私讳,则每个交往对象及其家族尊长的名讳都要知道,否则稍不注意就会失礼,引起对方不快或招来麻烦。

有的朝代,官员任职时与家讳有关的官名、任官地也要求避讳。东晋时,朝廷任命王舒为会稽内史,不料王舒以他父亲名王会,说是应该要避讳,说什么也不肯赴任。最后朝廷想了个办法,将会稽暂时改为“郐稽”,王舒无话可说,这才勉强前去。

这种避讳到了宋代时大为盛行,以致朝廷也不得不从这一礼俗而专门制定出制度,规定官员们所授官职,遇到衙署名、地名、官名等犯父、祖名讳者,都准予回避。回避的方法有改地、换职、改官名等。

封建时代最重礼法,避讳是也古代礼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这一中心思想。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双世宠妃3》女皇是最终大boss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