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扬州人为何鲜知李庭芝:被遗忘的抗元名将与城市记忆的断裂

作者:Marshall2025-07-25      来源:爱上历史

在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史可法、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几乎家喻户晓,但同为南宋末年坚守扬州的抗元名将,李庭芝的名字却显得格外陌生。这位曾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的慷慨壮语严词拒绝元军劝降的硬汉,为何在扬州的历史记忆中逐渐褪色?这一现象背后,是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传播的偏向性以及城市记忆的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从“抗元英雄”到“争议人物”

李庭芝(1219—1276)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将领,他一生三次主政扬州,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的气节闻名。然而,他的历史形象却因两件事陷入争议:

“误杀文天祥”的误会:文天祥被元军扣押后逃至真州,与守将商议反攻。扬州的李庭芝因不熟悉文天祥,且当时南宋领土大半已失,前来说降者众多,遂怀疑文天祥是奸细,密令处死。真州守将深知文天祥忠义,暗中释放了他。文天祥在《指南录》中记述此事,将李庭芝塑造成“奸臣”形象,这一误解流传至今,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与贾似道的关联:李庭芝早年受知于名将孟珙,孟珙临终前推荐贾似道接任,并将李庭芝引荐给贾似道。贾似道虽曾权倾朝野,但后期被定义为“误国奸臣”,李庭芝作为其旧部,难免受牵连。尽管李庭芝本人并无劣迹,但派系标签仍削弱了他的历史正面性。

二、文化传播的偏向性:史可法的“扬州十日”掩盖了李庭芝的坚守

扬州的历史记忆中,史可法的形象因“扬州十日”的惨烈事件被无限放大。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随后清军对扬州城进行了十天的大屠杀。这一事件成为扬州历史上最深刻的创伤,史可法的忠烈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李庭芝的抗元事迹虽同样悲壮,但缺乏如此震撼的“标志性事件”。他坚守扬州至德祐二年(1276年),城破被俘后宁死不屈,最终被元军杀害。然而,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迅速抹去前朝抵抗者的痕迹,李庭芝的抗元事迹在官方史书中被淡化,民间传播也受到限制。加之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明代以后,扬州的文化记忆逐渐转向更近的史可法,李庭芝的名字逐渐被遗忘。

三、城市记忆的断裂:扬州的重建与历史叙事的重构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历经多次战乱与重建。南宋末年,扬州在李庭芝主政期间虽经短暂复兴,但元军围城期间,城中粮食耗尽,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城破后,扬州再次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经济崩溃。

元朝统治时期,扬州逐渐恢复生机,但城市记忆的重构更倾向于经济与文化的复兴,而非抗元斗争的悲壮历史。明代以后,扬州成为盐业中心,商人阶层崛起,文化叙事更关注商业繁荣与文人雅集,抗元英雄的形象逐渐被边缘化。此外,李庭芝的后人散居海内外,扬州本地李氏家族规模较小,缺乏家族记忆的传承,也导致他的历史影响力进一步减弱。

四、现代传播的缺失:从“双忠祠”到“铁血扬州”群雕

历史上,扬州曾为李庭芝立祠祭祀。清代,甘泉县的大忠祠、双忠祠以及泰州的三忠祠中均立有李庭芝的牌位,百姓以此祭拜和怀念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祠堂逐渐荒废或消失,李庭芝的历史记忆也随之淡化。

近年来,扬州虽有一些文化项目试图还原历史,如宋夹城公园的“铁血扬州”群雕,展现了李庭芝与副将姜才并肩作战的形象,但这类传播的受众有限,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相比之下,史可法的祠堂、纪念馆以及相关文艺作品(如扬剧《史可法》)更深入人心,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扬州历史记忆中的主导地位。

史可法 欧阳修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朱元璋:历史天平上的功过双面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