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史之乱把当时的世界第一帝国大唐搞了个天翻地覆: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经济崩溃,百业凋零;政治混乱,人心惶惶。除了从军的将士们可以一展抱负外(还是掂着脑袋干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吃尽了苦头。那么在这次长达8年的乱世中,那些风花雪月的文人雅士们的命运如何?安史之乱对文人们有何影响呢?今天咱们就以当时的三大诗人为例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三位都是当时绝对的一线诗人,即李白、杜甫、高适。为何把他们三个放到一起说事?其一是因为他们不仅同处一个时代,而且年龄相仿,最大的李白比最小的杜甫只大了11岁,杜甫也只比高适晚离世5年,所以他们完全有可比性;其二是,这三位大诗人曾经在一起呆过,互相唱和,有过甚厚的交情,有过一段诗坛佳话。
(一)三大诗人齐聚宋州,诗坛传佳话
李杜就不必说了,高适是唐朝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同岑参、王之涣和王昌龄齐名。所以他完全有资格同李杜结交。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安东都护高侃之孙,但他父亲早逝,所以高适幼时生活贫苦。他胸怀大志,生性豪爽乐观,喜欢交友游历。
高适20岁时曾到都城长安应试寻找机会(当然不是普通的科举考试,他跟李白一样想走捷径),但没有找到入仕的门路。后来他游历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并定居下来,自耕自种为生。不过高适向有报国之志,可不想当一个纯粹的农民。他是一边耕田,一边读书,还练练武,等待机会。
转年10年过去,机会来了。契丹犯唐。既然读书入仕的路子走不通,干脆弃文从武。734年,高适决定弃笔从戎,他北游燕赵,先后投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当幕僚。既然从军,当然也是上过战场的,目睹过战士们在前线冲杀献身的场景。在这一时期,高适尽管没有能施展出自己的抱负,没有立下多少功勋,倒是写了些军旅诗,著名的诗句有:“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表达了他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年之后,在边境没有得到重用的高适又回到宋州,这时他结识了另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
跟高适一样,李白也是到长安寻找机会,他胸怀天下之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先是被唐玄宗看重进了皇宫。但是皇帝只是喜欢他的诗,在大家喝酒时让他弄两句助助酒兴罢了,他本想弄个有实权的官当当的希望化为泡影,于是他丢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之后,就愤而离开长安,继续“周游列国”。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开始也是想走仕途之路,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他命运不济,屡试不中。正心灰意冷之际遇到了已经名声在外但也郁郁不得志的李白。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成为至交,共同游历天下。
这天李杜来到宋州,同高适不期而遇。三大诗人(当时杜甫跟高适的诗名还不算大,但二人也是自持才高,自以为是诗坛顶级高手了)有了一段诗坛佳话。他们意气相投,高适做东,三人经常诗酒唱和,“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当时是天宝三年(744年),李白43岁,还年轻,高适40,杜甫32岁,都是血气方刚。这哥仨一起游遍宋州各地,又北涉燕赵,南去淮泗,往来于齐鲁之间。三人切磋学问,挥毫赋诗,纵论天下,批评朝政,抨击时弊,批判文化,快意恩仇。
然而男儿在世,当志存天下,整天老这样“互粉”也不是个事,再说不出去奋斗挣钱,“兼济天下”也是一句空话,于是三人最后还是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了。
(二)高适在安史之乱中抓住机遇,实现抱负终得富贵
高适还是想入仕而报效祖国。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时被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应皇帝亲自主持的“特科”有道科,中第;但他仅被授予封丘县尉这样一个七品芝麻小官。当然还是难以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而且不习惯过“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日子,于是他三年后毅然辞职。这时高适已经年近半百,但他仍不灰心,于是在这年秋冬之际,又远走凉州,来到被李白誉为“战神”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哥舒翰看他是一条汉子,于是让他担任幕府掌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