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提到霞帔,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说起“凤冠霞帔”,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一听凤冠霞帔,大家都会想到洞房花烛。其实凤冠是古代贵族女子所佩戴的装饰着凤凰图案的冠饰。那么霞帔又是什么呢?为什么霞帔与凤冠总是一起出现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聊霞帔。
霞帔≠衣服
霞帔又称霞披,是一种从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带,类似于现代的披肩。它是用锦缎制作而成,上面装饰着各种花纹样式,两端呈现三角形,在彩带的最底下悬挂着用金或玉石制作的坠子。从墓葬中出土的陶俑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霞帔与衣服有所区别,不能单独穿戴,里面必须要穿内衣才可外出。
在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就曾出土过宋代霞帔的实物,它是由两条绣满花卉纹样的细长带所组成,尾部相连,用“帔坠”作为装饰,整款霞帔的样式如同“V”字形,穿戴时,直接将霞帔套在身上即可,这是宋朝非常常见的命妇礼服样式。
起初,霞帔主要以装饰作用为主,到了明朝,霞帔根据用色和图案纹饰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成为女性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电视剧《红楼梦》不同品级的人穿戴不同级别的凤冠霞帔比如,电视剧《新版红楼梦》中,有一个场景便是贾母和家中身份地位高的人穿戴凤冠霞帔在门口迎接贤德妃—贾元春。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曾在《霓裳羽衣歌》中写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霞帔的演变史
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中衍身出了一种新的女性衣饰—帔,帔可以说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轻灵飘逸,在民间广泛的流行了起来。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物》中曾记载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到了隋唐时期,妇女们在劳动、出行时,都喜欢用披帛作为装饰。帔帛的颜色、样式繁多,人们觉得这种配饰美如彩霞,便称它为“霞帔”。自此,霞帔正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虽然还未被写入服制,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衣俗。
宋朝可以说是霞帔的转型期,它既是民间女子寻常穿用的衣饰,又被收入服制,开始进入到内外命妇的礼服规制里。在这一时期,霞帔被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舞女穿戴的霞帔,这种霞帔一般为直帔,样式承袭了唐朝的披帛,可以随着舞者的身姿而动。
另一种霞帔,则是后妃常服及命妇礼服的配饰。这种霞帔是由两套锦缎组成,分别自身后披挂在两肩上,下端垂至身前,末端相连再挂一枚金玉坠子以保持锦缎的平整。宋朝的服制对于这种霞帔有了明确的规定:“非恩赐不得服”,也就是说,这种霞帔的使用特权来源于皇帝的赏赐。正因如此,霞帔成为了一种名号,在宋朝的皇宫内出现了“红霞帔”、“紫霞帔”这样的称呼。
在《宋史》中曾经记载的南宋高宗的嫔妃中,有一位刘氏,初入宫时只是“红霞帔”,因得宠逐步升迁,一路晋升到贤妃,在死后甚至被追封为贵妃。到了明代,霞帔的样式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霞帔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自大衫后摆处固定,铺陈向上搭过两肩,一直披至身前。同时,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品级不同的命妇们穿着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明史·舆服志》中记载,一品用金绣纹,二品用金绣云肩大杂花纹,三品用金绣大杂花纹,四品用绣小杂花纹,五品用销金大杂花纹,六、七品用销金小杂花纹,八、九品穿大红素罗霞帔,没有纹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霞帔与凤冠的组合成为命妇礼服的定制,霞帔在女性服制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最高的等级。
清代的霞帔虽然也叫霞帔,但是造型与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代的霞帔非常宽,更加类似于背心,在前胸和后背还有补子,使得身份地位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