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少年立志,初露锋芒
于谦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志向。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的画像悬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时刻激励自己。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预言他将来会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面对邻家老者的戏弄,应声答出“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不仅对仗工整,更显露出非凡的气势。15岁考取秀才,24岁便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开启了他为国为民的传奇一生。
巡抚地方,政绩卓著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以御史之职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叛后,宣宗让于谦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轻装简从,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在河南,黄河水患严重,他调集民工疏浚河道,减轻灾害;为解除黄河水患,他采纳御史李懋的主张,疏浚黄河北岸封丘境内金龙口,使黄河水下泄畅通与运河交汇;还复筑阳武、原武、荥泽的溃决堤岸,增修临河大堤,创修开封护城堤,有效保卫了开封城的安全。同时,他惩治土豪恶霸,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为民请命,不避权贵。饥荒灾年,他奏请朝廷调拨白银救灾,打开官仓赈济饥民,设“惠民药局”为百姓免费治病,深受百姓爱戴,被百姓称为“于青天”。
力挽狂澜,保卫京师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最终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人心惶惶。侍讲徐珵(即徐有贞)建议迁都南京,于谦独排众议,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他请郕王调多地的军队奔赴顺天府,稳定了人心。随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指挥北京保卫战。
也先挟持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坚决不许。他将22万大军分别列阵在北京九门外,严明纪律,自己顶盔贯甲,亲自在德胜门外迎敌。在他的指挥下,明军所向披靡,接连大败瓦剌军队。也先见形势不妙,狼狈撤退。于谦还派兵跟踪追击,歼灭敌人万余名,夺回1万多被掠去的百姓。也先的军事进攻接连失败,军队损失惨重,议和要求也被明朝政府拒绝,双方的贡市贸易也停止了。无奈之下,也先决定无条件送还英宗,和明朝恢复和平的贡市贸易。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明朝转危为安,于谦功不可没。
廉洁奉公,刚正不阿
于谦为官清廉,始终秉持着“廉洁公正”的初心。在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的时代,他犹如一股清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权臣王振,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认为手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是供人民享用的,若官吏征调搜刮,反倒成了百姓的祸殃。
于谦不仅廉洁,而且刚正不阿。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景泰帝视他为国家的股肱之臣、社稷柱石,要给他加双俸,他坚决不纳;景泰帝认为他的住宅过于简陋,想在西华门外另赐他一所上等府第,他再次辞谢,引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话加以推辞。他长期身居要职,但过生日时也是门庭清净,没有迎来送往、贺客应酬,真正做到了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含冤遇害,沉冤昭雪
然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招致了众人的忌恨。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恢复了帝位。他们诬陷于谦等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却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含冤遇害。
于谦死后,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不已。曹吉祥发怒,鞭打他,但他依然如此。直到明宪宗时,于谦才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信念,在明朝危急存亡之际力挽狂澜,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