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安史之乱基本摧毁了大唐江山 责任全都在安禄山身上吗

作者:Marshall2022-07-06      来源:爱上历史

还不知道:安史之乱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几乎摧毁大唐的安史之乱,责任不光全在安禄山,还有一人罪不可恕。

唐朝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了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安史之乱紧随盛世之后,正应了“事极必反”的真理。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在这场动乱前后的唐朝,分别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气象。虽说,盛极必衰是历史惯性使然,但是,历朝历代由盛转衰都会经历一个相对平缓的下降期,为何唐朝的衰败如此迅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若将大唐发展趋势绘成一幅不规则的线性图,那么,安史之乱就是其中最突兀的转折点。经此一役,一个万国来朝的庞然大物沦为了不敢接纳外来文化的封闭弱国,其落差之大,几乎足可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的瞬间覆灭相提并论。

按照现在的地图来看,安史之乱的发生地在我国的北方。史学界公认,安史之乱的开端为公元755年末,所以,在不考虑其他藩镇作乱的情况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于公元763年初被镇压,总共持续了七年多的时间。

再来回顾安史之乱的作战双方:

一方是由李隆基李亨统治的正统王朝大唐,活跃在战场上的大唐名将有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等人;

另一方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安庆绪统治的叛乱政权大燕。

最终,唐朝凭借多年经营中原积累的底蕴险胜,但却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倾其所有,李氏祖先开创的盛世格局被打破,且失去了中央政权对地方藩权的控制力。安史之乱结束后,原本安分守己的藩将开始蠢蠢欲动,不时有人效仿安禄山竖起反旗,想要取李氏家族而代之。

实际上,大唐之所以能打赢这场硬仗,靠的几乎全是多年来积累的国力。

从兵力上来看,在唐燕双方陷入胶着时,唐朝尚有六十万大军可用,而大燕仅有三十万人马。此时,唐军的人数占压倒性优势。虽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不过,只要唐朝派出的武将智力合格,这六十万人马不是老弱病残,这场仗从一开始就已落入不败之地。

当然,若仅将唐朝打胜仗的原因总结为吃老本,未免有些武断了。

现代人从未停止对安史之乱结局的分析,笔者近日在论坛中看到一个颇有见地的说法,不妨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结束,是因为“罪魁祸首”杨玉环的香消玉殒,给了双方一段休养生息的缓和期,不但,大唐可以给外廷了一个交待,连大燕也得以在难得的间隙中休养生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就与这个女人有关。

若非杨玉环放任本家杨氏专权,纵容安禄山得宠,恐怕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安禄山之所以能完成一段不算成功的霸业,“军功章”自然要颁给杨玉环一半。当然,另一半就是一个“贪”字。

因为,李隆基太过宠爱自己的儿媳,虽未到凡事听之任之的程度,但他以将大部分精力投到这个女人身上。人的精力都有限,何况是年逾花甲的李隆基呢?每天在贵妃处身心俱疲,自然无力理政,亦看不到民间疾苦,这自然会引发朝野上下的不满。

朝官们纷纷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或在皇帝的放任下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或致力于劝谏皇帝做着无用功。从表面上看,除了皇帝理政的频率降低外,国家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李隆基已逐渐失去了民心,由此,所带来的弊端是他意想不到的。

李隆基与杨贵妃将后宫打造成不夜城,每天从太阳落山缠绵到日上三竿,唐玄宗已失去了皇帝的本分。那么,他贪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怀中美人展颜一笑罢了。相反,安禄山贪的东西要比李隆基高级得多,他贪的是李隆基的祖业,大唐的万里江山。

因为贪慕皇权,所以,他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举兵谋反。如果,安禄山贪慕的只是功名利禄,那么,谋反前的他,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又是杨贵妃的干儿子,玄宗给予他的赏赐装满了几间空屋,他已经达到了常人眼中“成功者”的标准。

或许,安禄山本身志不在此,亦或是在满足了自己的贪心后欲望更加膨胀。至于安禄山有没有考虑到黎民苍生,倘若,他有一丝一毫的悯人之心,恐怕也不会让后来的百姓对外族人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安禄山欲壑难填的贪欲在作祟。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一个巴掌拍不响,造成这场动乱的并不只是作乱者本身,若要追究责任,还得“各打五十大板”。

参考资料:

【《新唐书》、《安史之乱》】

武则天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千牛卫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 该组织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