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春秋战国

长平之战的主将之一,赵括也许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庸才

作者:时间轴2020-05-29      来源:爱上历史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一场大规模战役,战斗地点在我国山西省境内高平市,秦赵两边共出动兵力100万人以上,可谓我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之一。说起赵括总要加上一个纸上谈兵的括号,笔者认为,年青的赵括不失为一名军事人才,失利却也是各方面状况交错所致,悉数栽在赵括纸上谈兵未免有失偏颇。

赵括的是如何有了军事人才的名望?这当然和他的保荐人有关—乐毅!对!就是那个战国年代与管仲齐名的名将,燕、赵五国合纵伐齐,小赵括便在自己父亲赵奢帐下锻炼,当攻城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时, 赵括自告奋勇:“我有一法,不费兵卒,拿下此城”。赵奢极为惊讶向儿子讨教,赵括认为城中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粮食消耗殆尽,只需每日定时往城中投放几包粮食,不攻自破!赵奢说这不是疯了吗?齐国人吃饱了打我们怎么办?赵括胸有成竹,赵奢在没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果然不出几天,城里饿疯了的百姓和军人到点等着城外扔进来的粮食,并且开始哄抢,城内部队渐渐失控,发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级军兵直接杀掉了守城将领投降,赵奢则凭此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括的表现得到了当时威名远播的乐毅的赞赏,可见赵括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经验,在乐毅的保荐下,赵王当然不会有异议。

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已发展成七国之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秦昭襄王启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开始攻击七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处于韩、赵、秦三国夹缝中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自然成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韩国认怂下令上党地区守将投降,守将却以绝不降秦的气节,转而投降军事实力很强的赵国,这对于赵国来讲却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接受投降意味着把秦国得罪到底;不接受则失去一个不费一兵一卒获取战略要地的机会。在这场辩论中,年轻的赵孝成王逐渐倒向主战派,国内第一名将老将军廉颇率大军开往上党地区受降。

白起的到来,让赵括压力山大,山东六国谁人不知道武安君的威名?战国第一名将的头衔肯定不是空架子,刚毕业就当上总帅赵括第一战就遇上这样的对手,运气真是太差了!可白起一点没小看赵括,试探性的进攻打下来,赵括想要诈败合围重创秦军,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赶,几次下来赵军锐气也有所减弱,年轻气盛的赵括可是全赵国人民的希望,迫于这种压力,只得寻求决战的机会。

从此,赵国军事上再无力量与秦抗衡,这场战役也奠定了秦国扫平天下的基础,纵观这场大战,赵孝成王的激进的选择接收上党地区,又激进的选择年轻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赵括在战术选择和运用上并无太多失误,是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但问题出现在这个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就被推上了几十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决策太过草率,况且还遇到了当时第一名将白起,失败已是注定。不过白起归秦后盛赞了赵括,因为这场强强对话中赵括的兵力只有白起的一半儿,如果对等的话,白起认为自己也未必有取胜的把握,毕竟冷兵器的战争人数太重要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上一个: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那两个国家?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下一个: 震惊,尸骨厚度达0.6米,长平之战尸骨坑于近日在山西高平被发现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绝”(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秦国一统中原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的具体纪录由于秦国焚书坑儒,已经基本遗失,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判断战况,山西长平有长平之战遗址。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
Marshal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