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采石矶:千年烽火淬炼的江防传奇

作者:Marshall2025-08-01      来源:爱上历史

长江奔涌至安徽马鞍山西南,忽遇翠螺山阻隔,陡然收束成一道狭窄江面。此处山势如螺,绝壁临江,自古便有“千古一秀”之誉的采石矶傲立江畔。这座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矶头,不仅是长江三矶之首,更因二十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役,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军事坐标。

一、三国烽烟:江东龙兴的奠基之战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21岁的孙策率千余兵马自历阳渡江,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刘繇牛渚营。此役不仅缴获邸阁粮谷、战具无数,更让孙策得以控制长江天险,为日后横扫江东六郡奠定基础。据《江表传》记载,孙策在此首创“横江船坞”,其水军训练法沿用至东吴灭亡。

周瑜、陆逊等名将亦在此留下战痕。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南下,东吴以“连环船阵”守采石,迫使曹军止步于濡须口。这场持续半年的攻防战,催生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评语。

二、南宋绝唱:书生统军的奇迹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金主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侵。当南宋军队溃退至采石时,中书舍人虞允文临危受命,以文臣之身统率一万八千残兵。面对七十余艘金军战船的凌厉攻势,虞允文独创“海鳅船阵”:以轻便战船搭载霹雳炮突袭敌舰,同时组织三百宋军扮作援军制造疑兵。

此役创下战争史三大奇迹:以少胜多(1.8万对30万)、以文胜武(文官统军)、以弱胜强(步兵克骑兵)。毛泽东读至《续通鉴纪事本末》时挥毫题写“伟哉虞公,千古一人”,采石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

三、朱明崛起:常遇春的三打传奇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攻采石首战即遇强敌。元军依托牛渚矶天险,在江面布下三重防线。常遇春驾轻舟突阵,于峭壁处留下深达寸许的脚印,此即后世传颂的“大脚印”遗迹。次年二月,元将蛮子海牙复率舟师封锁采石江面,常遇春设疑兵诱敌,以火攻焚毁敌舰百余艘。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趁朱元璋南征张士诚之际突袭太平,进而控制采石矶。常遇春随徐达追击至慈湖,以五翼军分割包围,迫使陈友谅昼夜奔逃。这三场战役构成朱元璋定鼎江南的关键链条,采石矶因此得名“明太祖龙兴之地”。

四、文化熔炉:诗魂铸就的精神高地

采石矶的军事价值与文化基因同样璀璨。李白七次登临,留下《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43首诗作。民间传说其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故事,使“太白楼”“捉月台”成为文人朝圣之地。唐代白居易、宋代梅尧臣、明代汤显祖等均在此留下墨宝,形成绵延千年的文化长廊。

景区内的三元洞、林散之艺术馆等人文景观,与沿江栈道、三台阁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游客既可俯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壮阔,也能在太白纪念馆触摸诗仙手书真迹,感受“诗城”马鞍山的独特魅力。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张从正:从名号看一代医宗的多元身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