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又称允禩,康熙帝第八子,生母是良妃卫氏。雍正帝登基后,为什么要加封他为和硕廉亲王呢?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胤禩出生于康熙二十年,康熙三十七年,年仅十七岁的胤禩被父亲清圣祖册封为贝勒。两年之后,其生母卫氏被册封为良嫔,后又晋封良妃。出身内管领(辛者库)而得以封妃者,卫氏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位。从其生母地位变迁也能看得出,胤禩还是颇得父亲清圣祖喜欢的。
因为生母出生低微,幼年的胤禩实际上是由清圣祖皇长子、直郡王胤禔的生母纳喇氏抚养长大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胤禩内心深处的自卑。因此,渐渐长大的胤禩处处要强、拼命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当然,这种努力没有白费,胤禩的确获得了父亲的喜欢,生母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被封为妃。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禩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父亲对自己的喜欢,渐渐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由于出身相对一众兄弟较低,为了摆脱这个短板,也为了增加自身争储夺嫡的本钱,胤禩采取了一种近乎普惠式的方式结交宗室、朝臣。不仅为自己搏得了仁的美名,而且也为争储夺嫡积聚了不少人脉。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紧接着皇长子、直郡王胤禔因为向父亲清圣祖提议杀废太子胤礽,并且被皇三子、时任诚郡王胤祉告发以巫蛊之法魇阵胤礽。最终,胤禔被革去郡王爵、幽禁终生。在清圣祖的嫡长子、庶长子同时落马之后,胤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串联朝臣、私下结党,并且利用相士算命制造舆论,以谋求储位。在一切被父亲清圣祖洞悉之后,胤禩遭到了父亲严厉的训斥,被革去了贝勒爵位(不久后又被恢复),同时也被父亲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但是,胤禩并不死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受到父亲的刻意压制,胤禩依然一直觊觎着储位,小动作不断。在皇十四子胤祯(允禵)得势后,胤禩又想借助允禵翻盘,给清世宗顺利即位制造了不少麻烦。清世宗即位之后,胤禩为避帝讳更名允禩。清世宗为了稳定局势先册封允禩为廉亲王,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在地位稳固之后,清世宗不断找茬儿整治允禩一党,最终于雍正四年一举拿下了允禩,将其革去黄带子(废黜宗籍),更名阿其那,幽禁终生。同年九月,幽禁之中的允禩在清世祖的授意或默许之下,被折磨致死,终年四十五岁。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被侄子清高宗恢复宗籍,复本名、收录玉牒。
那么,雍正元年清世宗为什么要册封对手允禩为亲王呢?首先是稳定人心,有那么点儿刘邦咬牙封雍齿的意思。清世宗即位之初,曾经与自己争储的兄弟、曾经结党站队的朝臣都人心惶惶,政局不稳。清世宗册封自己最大的对手允禩为廉亲王,实际上和刘邦当初封雍齿为什邡侯意思差不多,为的就是安定人心。连允禩朕都没有处置,你们其他人怕什么呢?同时,清世宗此举也是为了稳住允禩,以免他狗急跳墙,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至少明面上清世宗既往不咎了,允禩短期内没有性命之忧,也就不会狗急跳墙了。而且,一旦这个时候允禩有什么动作,就显得非常名不正、言不顺,连当初明成祖朱棣“靖难清君侧”的理由都用不了。
其次是利用允禩的才干收拾残局。允禩在康熙年间就分管了一些实质性政务,平心而论,允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否则出身较低的他也不可能在清圣祖的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清世宗即位之后,接手的实际上是父亲清圣祖“康熙盛世”盛名之下的一副烂摊子。要想稳固地位、有所作为,就必须先收拾好父亲留下的这堆烂摊子。而允禩有才能、又有经验,正好可以帮把手收拾残局。于是,清世宗在册封允禩为廉亲王的同时,又任命他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兼管理藩院、工部事务。为了防止允禩做大,清世宗在任用允禩的同时,又册封铁杆十三弟允祥为怡亲王,并且以四位总理事务大臣分权的形式来牵制允禩。
再其次,或许清世宗彼时也有那么点儿观望的意思。毕竟兄弟相残不是什么好名声,也不是父亲清圣祖愿意看到的。清世宗册封允禩为廉亲王,或许是想借此观望允禩一党的举动,以决定下一步动作。如果允禩就此彻底认输、主动示弱并交出权力,或许清世宗会就此放过他也未可知。可惜,允禩、允禟、允等人并不示弱、服输,更加不安分。如此一来,彻底激发了清世宗的斗志和狠心,最终于雍正四年彻底拿下了允禩一党。
二百多年过去了,真实原因恐怕只有清泰陵里躺着的那位自己知道了。这种宗室内斗的真正原因不可能见诸史籍,我们只能靠现有的史料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