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长孙无忌以三十余年的宰相生涯,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其人生轨迹与唐朝的兴衰紧密交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与深刻的历史印记。
少年际遇:从落难贵族到李世民心腹
长孙无忌出身鲜卑贵族河南长孙氏,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然而,命运弄人,幼年丧父的他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幸得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也让他与李世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年时期,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因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而成为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长孙氏嫁与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的关系由此更加亲密,从布衣之交升华为郎舅之亲。隋朝末年,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反隋,长孙无忌敏锐地察觉到历史机遇,在高祖渡河时便前往长春宫谒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从此正式投身唐朝的建立事业,成为李世民东征西讨的得力助手。
玄武门之变:奠定开国元勋地位
唐朝统一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极度不安。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多次加害李世民,秦王府幕僚人人自危。在此关键时刻,房玄龄向长孙无忌提出:“如今双方已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仅是秦王府难以收拾,国家存亡都成问题。我们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长孙无忌早有此想法,当即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与舅父高士廉、秦王府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在李世民犹豫不决时,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并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计划在饯行时伏杀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长孙无忌受命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谋划。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在玄武门设伏,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任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长孙无忌也由此开启了他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的辉煌篇章,成为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
贞观年间:谨慎辅政与政治贡献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唐太宗礼遇,甚至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然而,长孙无忌深知“盈满则亏”的道理,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尽管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但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的政治贡献依然显著。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他为司空,他上表推辞,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但唐太宗以才德为标准,坚决不许。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上表反对,指出如今四海一统,让功臣世代治理外地州郡如同流放。最终,分封之事作罢。
在法律建设方面,长孙无忌更是功不可没。他受诏与房玄龄颁行的《贞观律》,对高祖武德年间仓促制定的《武德律》进行了系统修改,为集中国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奠定了基础。这部法典贯彻“先存百姓”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辅政高宗:权力的巅峰与危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唐高宗李治悲痛欲绝,长孙无忌请他处理政事以安内外,并秘不发丧,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李治继位,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然而,权力的高峰往往也伴随着危机的潜伏。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且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最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这一事件引发了朝中不少人的不满。
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多次征求长孙无忌意见,他始终不同意。尽管获高宗赏赐,但最终高宗未听其劝谏,强行立武则天为后,这使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
悲剧结局:含冤自缢与身后平反
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指使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在未亲自找长孙无忌本人查问的情况下,听信诬陷之词,撤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爵位,将他流放黔州。同年七月,许敬宗命其部下袁公瑜审讯长孙无忌,袁公瑜逼得长孙无忌自缢而亡,享年六十三岁。
长孙无忌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但历史终究还了他一个公道。至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将其墓迁至昭陵,这位为唐朝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终于在死后得到了应有的尊荣。
长孙无忌以三十余年的宰相生涯,见证了唐朝从建立到繁荣的历程。他在政治、军事、法律等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尽管最终含冤而死,但他的功绩与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与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