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徐干:建安风骨中的清逸之士

作者:Marshall2025-09-02      来源:爱上历史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片混沌之中,却有一股清流以“清玄体道”的姿态独树一帜,他就是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徐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徐干以诗、辞赋、政论见长,其文学成就与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少年勤学,志存高远

徐干生于公元170年,字伟长。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15岁前已能“诵文数十万言”,20岁前便“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在汉灵帝末年,当世家子弟竞相追逐荣名、结党权门时,徐干却闭门自守,潜心典籍,以读书为乐。州郡牧慕其才名,多次礼命相邀,他皆拒不赴召,展现了其“轻官忽禄,不耽世荣”的高洁品格。

仕途坎坷,淡泊名利

建安初年,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徐干看到曹操的雄才大略,遂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后转五官将文学。然而,他并未沉溺于仕途的荣华富贵,而是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在任五官将文学五、六年后,徐干以疾辞归,潜身穷巷,颐志保真。即便曹操再次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这种对学问的纯粹追求和对名利的超脱态度,在当时实属罕见。

文学成就,卓尔不群

徐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辞赋和散文三个方面。其诗歌今存3篇,皆为五言诗,以《室思》和《答刘桢》最为出色。《室思》设为思妇之词,共六章,写一位妇女对远行不归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情致缱绻,心理刻画细腻,十分委婉动人。《答刘桢》则以浑朴的诗句,表现了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在辞赋方面,徐干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作品,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这些辞赋作品不仅展现了徐干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徐干的散文成就主要体现在《中论》一书上。这部著作是徐干为了“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而作,旨在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全书共二十二篇,分上、下两卷,上卷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则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语言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是建安时期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也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思想品格,影响深远

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他的思想品格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曹丕曾评价他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这既是对徐干个人品格的赞美,也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

徐干的《中论》一书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他提出的“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等观点,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他反对“鄙儒”“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大义之所及”,批评了当时舍本逐末形式主义的治学态度;他主张“贤者”应“殷民阜利,使万物无不尽其极”,“立功立事益于世”,要求读书人应有匡时济世的抱负。这些见解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英年早逝,遗泽后世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天,一场大瘟疫席卷中原,徐干不幸染疾而卒,年仅四十七岁。他的离世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徐干以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和学者品格,他的故事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西域都护府:汉宣帝设立的西域治理里程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