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列国纷争不断。合纵连横作为当时重要的外交与军事策略,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兴衰存亡。其中,田文(孟尝君)主导的合纵攻秦行动,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然而,这场以齐国为核心、联合多国对抗秦国的军事行动,最终未能实现彻底击败秦国的战略目标,其背后折射出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与合纵策略的局限性。
一、合纵背景:秦国崛起与东方六国的危机
战国中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逐渐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推行连横策略,通过分化瓦解东方六国的联盟,进一步削弱了六国的实力。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曾发起五国合纵攻秦,但因各国利益分歧、联军协调不力,最终在函谷关被秦军击败。此次失败后,六国对秦国的畏惧加深,但秦国的扩张势头并未因此停止。
公元前306年,齐宣王在孟尝君田文的建议下,决定再次发起合纵攻秦。田文作为齐国权臣,深知秦国的威胁。他观察到,秦国在攻占巴蜀、击破楚国后,势力已逼近中原,若不加以遏制,六国将面临被逐个击破的危险。因此,他主张以齐国为主导,联合韩、魏、楚等国,共同对抗秦国。
二、合纵行动:三国联盟的初步胜利
公元前298年,田文以齐国相邦的身份,联合魏、韩两国,正式发动合纵攻秦。此次行动的直接导火索是秦国与楚国关系的破裂。此前,秦昭襄王因母亲宣太后为楚人,与楚国结盟,并将上庸之地归还楚国。然而,公元前302年,楚太子横在秦国因私斗杀人后逃回楚国,导致秦楚关系恶化。公元前301年,秦国攻打楚国新城,齐、魏、韩三国趁机组成联军,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楚军主帅唐昧战死。
垂沙之战的胜利,使齐、魏、韩三国信心大增。公元前296年,赵国和宋国也加入联军,合纵联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田文的指挥下,联军深入秦国腹地,攻至函谷关。秦军在联军的持续攻击下,最终被迫割地求和,归还了此前占领的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首次在对外战争中遭受重大挫折,合纵联军一度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三、合纵失败:内部矛盾与外部干预
尽管田文主导的合纵攻秦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最终未能实现彻底击败秦国的战略目标。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各国利益分歧
合纵联盟内部存在深刻的利益矛盾。齐国希望通过合纵削弱秦国,同时扩大自身在中原的影响力;魏、韩两国则更关注从秦国手中夺回失地;楚国因在垂沙之战中遭受重创,对合纵态度消极;赵国则因忙于“胡服骑射”改革和攻打中山国,对合纵行动参与有限。各国在战略目标上的不一致,导致联军难以形成统一的指挥和行动。
2. 秦国的分化策略
秦国充分利用了合纵联盟的内部矛盾。通过外交手段,秦国成功拉拢了楚国,使其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此外,秦国还通过赠地、联姻等方式,削弱了齐国与其他盟国的关系。例如,秦国将上庸之地归还楚国,并承诺在楚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不再进攻楚国。这一策略使楚国在合纵攻秦中未能全力配合,削弱了联军的整体实力。
3. 齐国的战略短视
田文主导的合纵攻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国,但齐国并未能将这一胜利转化为长期的战略优势。在取得初步胜利后,齐国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攻打宋国,试图通过扩张领土来增强国力。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尤其是燕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发动乐毅伐齐之战,齐国几乎亡国。齐国的衰落,使合纵联盟失去了核心力量,秦国得以重新崛起。
四、历史影响:合纵策略的反思
田文合纵攻秦的失败,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策略的局限性。尽管合纵能够在短期内集结多国力量对抗强国,但由于各国利益分歧、联盟松散,难以形成持久的战略合力。相比之下,秦国通过连横策略,成功分化了六国的联盟,并逐个击破。此外,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军功爵制,使其在军事动员能力和战争效率上远超六国。
田文的合纵攻秦行动,虽然未能彻底击败秦国,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的扩张步伐,为六国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然而,这场行动也暴露了东方六国在战略眼光和团结协作上的不足。正如《战国策》所言:“夫纵横之事,非独一国之利也,六国之安危系焉。”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仅凭短期的军事联盟,难以改变六国最终被秦国统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