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258年)与诸葛亮(181年—234年),虽同为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杰出人物,却因政治立场与人生选择迥异,成为“同族异途”的典型。二人同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分属堂兄弟关系,却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中,书写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篇章。
一、血缘纽带:同族兄弟的家族渊源
诸葛诞与诸葛亮均出身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的诸葛氏家族,祖辈可追溯至西汉名臣诸葛丰。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诞为诸葛亮从弟,三人(另含诸葛瑾)并称“龙虎狗”三杰:
诸葛亮:被刘备重用,辅佐蜀汉称帝,被誉为“卧龙”;
诸葛瑾:投奔东吴,官至大将军,号为“江东之虎”;
诸葛诞:效忠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史称“功狗”(非贬义,指有功之将)。
这一家族分化,既源于东汉末年士族南迁的浪潮,更因三人对时局的判断差异: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南下荆州,诸葛瑾避乱江东,诸葛诞则留在中原投奔曹丕。
二、政治抉择:忠魏与兴汉的南辕北辙
诸葛诞的政治立场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诸葛诞:仕途沉浮于曹魏,历任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因平定毌丘俭叛乱获封高平侯。嘉平三年(251年)东兴之战失利后,转任征东大将军,成为淮南军事重镇的核心人物。
诸葛亮:自隆中出山后,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志,五次北伐中原,虽未竟全功,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成为后世楷模。
二者分歧的根源,在于对“正统”的认知差异:诸葛诞认同曹魏的“禅让”合法性,而诸葛亮则坚持汉室正统,这种理念冲突在家族内部亦难调和。
三、命运转折:叛魏与殉汉的终极对决
诸葛诞的命运转折点,是甘露二年(257年)的淮南叛乱:
叛魏背景:目睹夏侯玄、邓飏等名士被司马昭诛杀,诸葛诞因与夏侯玄交厚,恐遭牵连,遂起兵寿春,联合东吴权相孙綝对抗司马昭。
战败结局:甘露三年(258年)二月乙酉日,诸葛诞兵败被杀,夷灭三族,麾下数百人拒降而殉。
而诸葛亮则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五丈原,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均战死绵竹,家族为兴复汉室付出惨烈代价。
对比之痛:诸葛诞的叛乱被司马昭视为“曹魏内部的清洗”,而诸葛亮的北伐却被后世视为“忠义象征”。这种历史评价的差异,折射出三国时代政治伦理的复杂性。
四、历史余波:家族兴衰与文化符号
诸葛诞与诸葛亮的家族命运,在三国后仍持续发酵:
诸葛诞后裔:其女诸葛妃嫁司马伷(司马昭之弟),外孙司马觐成为晋元帝司马睿的曾祖父,间接推动东晋建立。
诸葛亮后裔:诸葛瞻父子殉国后,其孙诸葛京迁居河东,后代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但“武侯”之名成为忠义文化的象征。
文化符号的塑造:
诸葛诞被《三国志》列于《魏书》,史家多以“功狗”评价其军事才能;
诸葛亮则被《三国演义》神化为“智圣”,其《出师表》《诫子书》成为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