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刘备临终前“赵云不可重用”之说的真相辨析

作者:Marshall2025-11-07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三国历史的流传中,民间盛传一种说法: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留下“赵云不可重用”的遗言。这一说法在后世引发诸多猜测与争议,甚至被部分影视作品和小说演绎为刘备对赵云的不信任。然而,结合《三国志》《云别传》等正史记载及历史学者的考据,这一说法并无可靠依据,更可能是后人基于对赵云性格的误解或文学创作的附会。

一、正史无载:历史文本的权威性否定

翻阅《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及裴松之注引的《云别传》,均未发现刘备临终前对赵云有“不可重用”的直接评价。相反,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与倚重:

长坂坡救主:当阳之战中,刘备“弃妻子南走”,赵云“身抱弱子(刘禅),保护甘夫人,皆免难”,以孤胆之勇保全了刘备的血脉。

截江夺阿斗:孙夫人欲带刘禅回东吴时,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成功夺回刘禅,再次化解危机。

督守江州:夷陵之战后,刘备命赵云“督江州”,扼守蜀汉东大门,遏制吴军西进,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若刘备真对赵云存有疑虑,断不会将如此关键的任务交予他。此外,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李严的托孤安排,以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遗诏,均围绕国家治理与后主教育展开,未涉及对赵云的贬抑。

二、角色定位:赵云是刘备的“特殊武器”

赵云虽未如关羽、张飞般位列“四方将军”,但其职务安排恰恰体现了刘备的用人智慧:

内事掌管者:刘备任赵云为“留营司马”,专责内务与宫廷安全,甚至授权其约束孙夫人及其部属的越轨行为,足见对其稳重性格的认可。

战略预备队:汉水之战中,赵云以“偃旗息鼓”之计大破曹军,被刘备赞为“子龙一身都是胆”。此战后,赵云虽未获封高官,却成为刘备手中可随时调动的机动力量,其价值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关键时刻的决胜能力。

政治平衡者:蜀汉政权内部存在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等势力。赵云作为早期追随刘备的“元从派”代表,其低调务实的作风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刘备深知,赵云虽勇猛,但性格耿直、不擅权谋,若将其置于权力核心,反而可能因政治情商不足而遭排挤。因此,将其安排在战略要地与宫廷安全岗位,既是保护,也是重用。

三、文学附会:后世演绎的误解与加工

“赵云不可重用”的说法,或源于以下两种误解:

对“翊军将军”封号的误读:赵云终其一生未获“前将军”“后将军”等重号将军称号,仅以“翊军将军”终老。但这一封号实为刘备首创,寓意“翊卫军中”,与关羽的“前将军”、张飞的“右将军”并无高低之分,更多是职能分工的差异。

对《三国演义》的混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中描写刘备临终前对赵云说:“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这一情节凸显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与“不可重用”之说截然相反。后世部分作品为制造戏剧冲突,可能对历史进行改编,但不应以此否定正史记载。

四、历史真相:刘备的用人哲学与赵云的价值

刘备临终前的核心关切,是蜀汉政权的存续与后主的安危。他通过托孤诸葛亮、李严,构建了“一文一武”的辅政框架,同时以遗诏勉励刘禅修身治国。对赵云,刘备的选择是将其置于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

军事上:赵云是刘备手中最可靠的“救火队长”,其勇猛与忠诚足以应对突发危机。

政治上:赵云不结党营私、不争权夺利,是维护政权稳定的理想人选。

刘备深知,真正的“重用”并非授予高官厚禄,而是让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价值。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载入史册,并在景耀四年被追谥为“顺平侯”,正是对其一生贡献的最终肯定。

赵云 诸葛亮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曹叡之威:司马懿隐忍背后的政治博弈

相关阅读